近年来,一个新现象是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各种基金来参与竞争。这种方式具有潜在的风险,因为它可能会加剧市场的内卷竞争。一边行业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另一边一些地方政府依旧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马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三、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把“风口”变成“风险敞口”
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税收,对辖区内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或者说对该退出市场的企业进行支持。有些企业实际上利润率已经非常低了,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其实早就应该退出市场了,但地方政府给予了一些保护,包括补贴、税收减免等等,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地方保护主义。
有部分地方政绩观错位的影响。有的地方盲目追风口、铺摊子、上项目,导致重复建设、产能增加;有的地方搞起“补贴竞赛”、打造“政策洼地”,制约了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资源错配;还有的地方对困难企业不当干预,造成低效产能、落后产能难以退出,加剧了恶性竞争。
从体制机制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行政区域格局,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行政区域格局让竞争主要在块状经济之间展开。在这些块状经济内部,协调机制往往是行政命令与市场协调的混合体,而外部协调机制则主要依赖于地区间的行政关系。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公平竞争。最近发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指引》旨在解决这一问题,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很多是无法实施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基本职能,然后再确立中央与地方之间责任分工、财权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趋同的产业政策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是企业“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原因。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推出了各种产业基金,趋同的产业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竞争。各地政府同时推动某一行业发展,很快就能把一个行业从“风口”变成“风险敞口”。我们应该反思政府下场亲自搞投资、亲自搞产业布局的利弊,是否正在从利大于弊转向为弊大于利,是否会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推动企业“内卷式”竞争。
近年来,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蓬勃发展,但高投入、低产出的“内卷式”竞争,于产业健康发展无利,也非高质量发展的本义。
2010年,我写了一本书《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有一章讲中国有四大矛盾:中美矛盾、政府与市场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贫富差距矛盾。一般人,是不重视这个的。这次,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基本职能,然后再确立中央与地方之间责任分工、财权关系。
低水平的市场经济,需要“有为政府”来引导,就是要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其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四、内卷问题出在价格大幅下跌,譬如光伏
北宋苏洵《辨奸论》有语:"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我们注意,在中央财委会前两天,就是2025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金社平署名发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金社平”,大概是金台西路人民日报评论部的意思。知道上面有大动作,先来放风的。文章开头犀利,以光伏组件、各类车型、储能系统为例,直指“内卷”乱象。
“内卷”从何而来?剖析光伏行业的现状,可窥见一二。一边,行业各环节年产能均超1100吉瓦,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企业疾呼,产品价格像“坐滑梯”一样,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价格均大幅下跌。另一边,一些地方政府依旧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马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投资额超8000亿元。
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在重点强调内容的第一条提及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要求。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当企业将80%的精力投入价格厮杀,研发投入必然萎缩。某头部家电企业财报显示,其2024年营销费用占比达25%,而研发投入仅3.2%。这种现象在电商平台尤为突出,“自动跟价”系统迫使商家陷入“不降价就失流量,降价则无利润”的两难困境。
再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为全球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成绩背后有隐忧。2024年,车企利润率降至4.3%,新能源品牌中只有比亚迪、赛力斯、理想、零跑盈利,多家车企研发费用出现下滑。
当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或供给能力显著超过其市场容量的扩张速度时,会导致每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由于市场容量的增长赶不上生产能力扩张,很容易引发价格战。这种情况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库存压力的增大和供给过剩,直接导致了价格战的爆发,这成为汽车行业反思利润率低甚至亏损的重要因素。
事实证明,企业过于注重打“价格牌”,虽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价格敏感型客户、增加销量,却会挤压利润空间,从而制约技术积累、创新研发、售后投入,进而影响全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