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价格和成本,有的企业选择利用优势地位,向上下游“强行压价”、延长账期、转嫁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利润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负债同比增长10.6%。
为降低价格和成本,还有的企业偷工减料、减质减配,跟风模仿、抄袭专利,恶意抹黑、虚假宣传。劣币驱逐良币,产业生态亟待优化。
五、比内卷更惨烈的是内耗
当前,中国的“内卷式”竞争,导致销量越来越大、价格越走越低,因此它是导致目前经济紧缩的一个原因。这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市场竞争现象。
竞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但竞争有良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之分,“内卷式”恶性竞争违背了经济规律,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会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力。其二,会破坏产业发展生态。
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四者皆无,实是企业走入绝地。
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在终端产品领域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众多行业巨头。然而,这些巨头往往把它们之间的激烈竞争压力,通过各种方法与渠道转嫁给上游供应商,表现为掠夺供应商式的增长。例如下游的链主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延迟支付货款,经常长达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或者强制要求供应商短期迅速降价15%-20%,否则就拒绝采购其产品。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通过压榨上游企业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2024年多晶硅价格同比下跌38%,硅片跌幅达49%,直接导致行业产值缩水43%。121家上市光伏企业中,39家陷入亏损,部分企业净利润率仅0.5%,相当于每卖出1万元产品只能赚50元。汽车行业同样惨烈,全年227款车型降价,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利润率较下游工业低1.7个百分点。
各种针对最终产品的集中采购行为,如通信设备市场的集采和药品市场的集采等,也常常导致价格被压低到令人惊讶的水平,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中国广电。内卷到极致,市场秩序已经不正常,主要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把对手给耗死!2025年一季度,全国电信业务收入仅增长0.7%,与过去十年平均增速(约6%-7%)形成鲜明对比。从营收看,三大运营商整体增速进入“个位数时代”。中国移动营收同比持平(0.0%),中国联通增长3.9%,中国电信微增0.01%。
6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最新经营数据。从利润来看,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下降1.1%。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是,5月单月利润同比骤降9.1%。更恼火的是,资产负债率升至57.7%: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企业杠杆压力不减反增;单位成本不降反升: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达85.61元,同比增加0.24元。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成为主要增长引擎,而传统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则深陷下滑泥潭,陷入寒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暴跌50.6%,近乎腰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0.4%;汽车制造业下降11.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45.6%。
破除“内卷”问题的方法,多管齐下,以政府为主
破除“内卷式”竞争,关键在于统筹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需求、提升标准、促进行业自律和企业担当等综合举措,引导良性竞争,释放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经济“量增质升”的高质量发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置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突出位置,这个会议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强企业的自主性、决策独立性建设,实施包括经济责任、破产倒闭等手段在内的硬预算约束。当光伏企业用钙钛矿技术突破光电转化极限,当新能源汽车用固态电池重新定义续航标准,这些突破揭示了一个真理——内卷不是终点,而是蜕变的起点。真正的高手,永远在别人拼价格时打磨技术,在别人抢份额时开拓疆域,在别人内耗时构建生态。正如沙漠中的骆驼从不抱怨缺水,而是将驼峰转化为储能装置。中国企业需要的不是逃离内卷,而是将其转化为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熔炉。
二是要进行地方政府参与竞争的体制改革。在这一体制中,既要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发生,这构成了一对矛盾关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性难题。可能还是要从权力制约、职能分离等方面,依据法治化的要求来慢慢解决。政府部门多管齐下,有关各方协同推进。
三是要重构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国家政策应致力于促进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推动企业的兼并、收购、破产和重组活动。这是企业改革的事情。
四是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的努力。政府应出台政策,保护中国出口产业在当前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的竞争格局。但在维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面对新问题要积极进行治理。治理过程中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从认识到政策到行为的一致性预期,积极应对“内卷式”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
五是广大企业自律担当。中央企业带头修改储能行业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标权重;面对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作为链主企业,宁德时代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推动上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全产业链价值提升……破除“内卷式”竞争,企业也能成为破局者。
预测:将出“落户产能退出”+“并购重组”双管齐下
政府有引导、行业有自律、企业有行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能稳步推进、见到成效。
这里,我想起一个思路,将出“落后产能退出”+“并购重组”双管齐下。2012年,我提出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的思路。
中国的从产业组织结构机制,长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经过数十年的竞争,但中国的企业在行业市场中仍未形成现代市场经济中常见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若干寡头企业主导市场,同时带动大量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这种结构促进了产业链主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治理机制的形成,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西方国家在大约两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经历了八次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浪潮,这些浪潮塑造了当前的市场结构。相比之下,中国尚未经历过类似的兼并收购浪潮。因此,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的不健全以及随之而来的“内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产业经济学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