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与AI同进化,要么被AI边缘化”。6月26日,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表示,未来50年将是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时期。AI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重构,企业必须从战略、组织、流程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整,全面、全员、全流程地拥抱AI。新时代的企业家应具备更强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主动拥抱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实干家
创新是海尔发展的基因。在周云杰眼中,“创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举措、每一次行动,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日常。
1988年夏天,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周云杰,怀揣着“愿做中国制造的螺丝钉”的朴素信念,踏入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大门。他没有选择相对轻松的办公室岗位,而是在到厂不久后就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冰箱二厂当学徒。
在当学徒的日子里,周云杰每天早上6点便到车间,跟着老师傅学习“拧螺丝”。为了掌握不同型号冰箱拧紧螺丝所需的最佳力度,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每一次操作后的部件稳定性反馈,反复试验上千次。三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不仅对冰箱生产的200多道工序烂熟于心,更培养出一眼就能看出工序问题的“火眼金睛”。
1992年,年仅26岁的周云杰被任命为冰箱二厂厂长。走马上任后,他没有急于下达指令,而是扎根车间,走访20余位技术人员,梳理建厂以来的所有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把内容整理成156道工序卡,把质量标准细化到每个操作步骤,使良品率跃升至98%,很快冰箱二厂的质量和工艺就成了海尔公司的样板。
那个年代,中国家电业正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国外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成果频频。当时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周云杰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研发一线,与一群研发工程师共同攻关制冷技术。也正是那段时间,国际上对氟利昂制冷剂的环保限制日趋严格,而国外公司对新型环保冷媒技术严加控制。周云杰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能突破“无氟冰箱”技术,中国冰箱产业将在环保赛道上落后于人。
他果断组建专项攻关团队。周云杰至今仍清晰记得,凌晨3点的实验室里,他与工程师们盯着第37次失败的测试数据,熬红的双眼里满是沮丧。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测试、改进和再试验,终于在1993年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无氟冰箱。这项成果打破了德国等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为民族冰箱工业在环保技术领域赢得宝贵的一席之地。周云杰团队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海尔国家级科技奖零的突破。
“一个企业没有创新是走不远的”。周云杰始终认为,科技创新对企业至关重要,能不能支撑未来,关键变量就是科技创新。这种扎根一线的创新范式,塑强了海尔“科技创新”的基因。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1.3万余件,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发布120项,有200余项原创科技被行业模仿。
当破局者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供应链转移,中国成为全球家电生产大国,众多家电品牌纷纷涉足海外贸易。彼时,大多数企业选择依托中间商、以贴牌代工的“轻资产”模式切入国际市场,凭借成本优势快速打开局面。
但海尔却毅然拒绝贴牌代工的捷径,选择更加艰难的自主创牌,并剑走偏锋,以“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再辐射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