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战,青岛企业展现出很强的韧性。
7月22日,财富中文网发布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青岛共有6家企业入围。分别是海尔智家(92位)、海信集团(135位)、青岛啤酒(424位)、赛轮集团(426位)、双星集团(463位)和青岛银行(495位)。
本年度,500强榜单的入围门槛为36.2亿美元。
与去年相比,青岛上榜企业数量翻了一倍。入选数量约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山东有19家企业进入榜单。
海尔智家、海信集团和青岛啤酒是老面孔,前两者的排名都有所提升,青岛啤酒的位次略有下降。3家新面孔分别是赛轮集团、双星集团和青岛银行。
《财富》榜单是衡量企业发展质量最权威的榜单之一。它以年度营收为核心,覆盖全行业上市与非上市企业,结合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品牌力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形成权威排名。其方法论与《财富》世界500强一致,是全球公认的中国企业实力“晴雨表”。
无论是老面孔,还是新入围的企业,均展现出青岛的优势产业以及金融业的快速成长。
山东上榜企业(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这份榜单之于青岛,算得上是惊喜。
首先是青岛金融业实现了大的突破。青岛银行作为“山东第一大城商行”,首次跻身500强。这也创造了青岛乃至山东本土金融机构的“第一次”。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山东是全国第三大经济强省,青岛是GDP过万亿的大市。从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来看,山东应该拥有自己的“大行”。
扎根山东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年青岛银行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末,青岛银行总资产首次突破5000亿元,到2024年末,青岛银行总资产达6899.63亿元,增速超过30%,管理总资产更是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9065.54亿元,正快速奔向万亿大行。
青岛银行的成长密码,是与本地经济深度绑定,同时充实自身的“金融手段”。
一方面,将资源重点瞄准实体经济。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海洋金融等领域同步发力。
以科技金融为例,2024年,青岛银行制定《科技金融发展方案》,为山东的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末,青岛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1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7%,超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数据显示,共有1784家科技企业通过“专精特新贷”“人才贷”等特色产品获得了青岛银行的助力。
另一方面,不断夯实自身专业能力和服务经济的水平。
金融机构要做大,牌照是前提。近年来,青岛银行先后获批多个重磅牌照,为其业务扩展奠定基础。
青岛银行是山东省首家获批基金托管资格的地方法人银行,2024年,青岛银行又获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参资格,成为山东省首家获批此资格的地方法人银行。同时青岛银行还是山东省唯一具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格的地方法人银行。
依托其金融牌照优势,青岛银行不断加强在金融市场、托管、投行、理财、融资租赁等方面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基础,是银行壮大的支撑。山东的经济活跃度在全国排在前列,梯度培育了创新型中小企业2.4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8万家和“小巨人”116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领跑全国,经济体量超大,更担负着“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
这为青岛银行提供了丰富的产业场景,叠加青岛银行的专业、牌照等优势,未来青岛银行的成长应该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并承担着山东本土金融机构继续突破的重任。
今年一季度青岛银行的成绩单也验证了这一点:营业收入为40.47亿元,同比增长9.69%;归母净利润为12.58亿元,同比增长16.4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2.35亿元,同比增长16.13%。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A股上市以来,青岛银行已连续六年以超过33%的现金分红比例回报投资者,累计分红金额达到54.39亿元,这一比例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另一个惊喜,是青岛轮胎行业的破圈。
今年的榜单上,赛轮集团和双星集团双双上榜,充分显示了青岛在轮胎行业的“存在感”。
赛轮是国内首家上市的民营轮胎企业,双星是老牌国企。两者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
赛轮通过创新与全球布局硬生生闯出一条路。2024年,赛轮实现营业收入318.02亿元,同比增长22.42%;实现归母净利润40.63亿元,同比增长31.42%,净利润排在国内轮胎行业第一。近期又传出赛轮收购普利司通沈阳工厂的消息。
双星集团则通过并购锦湖轮胎,成功扭转局势。去年,锦湖轮胎业绩大涨,全年收入达到4532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38亿元),同比增长12%,而利润更是达到433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8亿元),同比激增91%。
海尔、海信、青啤等青岛传统的大企业,这些年始终保持着稳定发挥。它们是城市经济的基石,青岛经济要想更实现更大的突破,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
今年的《财富》500强榜单给了青岛惊喜,未来城市经济的继续向上,如何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培育更多优质企业,或许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来源:青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