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个月,青岛国恩股份赴港进程加速。
4月公告启动赴港上市筹备,5月审议通过相关议案,6月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7月10日招股书正式亮相。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国恩股份实现总收入分别约为134.06亿元、174.39亿元、191.88亿元;同期年内利润分别约为7.24亿元、5.4亿元、7.21亿元。业绩增长的同时,毛利率却在逐年持续下滑,资产负债率也不断攀升,截至2025年4月30日,有息借款规模达62.39亿元。
同时,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收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重资产扩张模式带来的财务压力显现,赴港上市是否成为国恩股份破局的关键?
债务困局显现
国恩股份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首批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2.7亿元,凭借“大化工+大健康”的“一体两翼”战略,逐步构建纵向产业链,现已成为中国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头部企业。
2015年,国恩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十年间,公司营收从7.5亿元飙升至191.87亿元,净利润从7224万元增至6.85亿元。
公司掌舵人王爱国、徐波夫妇也曾以57亿元的财富登上《2020年胡润百富榜》第1005位,入列胡润百富榜青岛第三。
但深挖其招股书不难发现,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其现金流难覆盖短期借款的债务压力,已经显现。
近年来,国恩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从2015年末的28.36%增长至2024年末的61.68%,远超50%的行业安全线;同期负债总额由2.8亿元飙升至113.2亿元,增长至约40倍。
公司招股书
截至2024年末,流动负债中,公司的银行及其他借款22.17亿元,长期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亦高达36.27亿元。与之相对应的,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有20.15亿元,已无法覆盖22.17亿元的短期借款,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到了2025年4月30日,国恩股份的有息借款规模仍在持续扩张,达到62.39亿元。
债务重压下,利息支出成为利润黑洞。
2024年,国恩股份借款利息高达1.44亿元,蚕食了21%的净利润。为换取资金,王爱国质押4813万股A股(占总股本17.74%),公司更有价值11.5亿元的资产被抵押。
无独有偶,2025年一季度国恩股份警报再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12亿元,同比下降0.23%;归母净利润则较去年同期下滑9.79%。这也是国恩股份自2015年上市以来,首次在财报中录得营收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公司选择赴港上市,动机十分明确——短期解债务之困,长期谋全球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