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从规模到质量跃迁的关键在于:1.数据要素激活,公共数据占比超70%,DeepSeek推动政务与制造垂类模型落地,通过API调用收费重构数据价值链。2.技术自主攻坚,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突破、华为昇腾芯片迭代,需在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实现70%国产化率以提升产业实力系数75%。
对于美国来说,需要巩固创新壁垒的风险。对台湾芯片制造依赖(90%高端芯片)、传统芯片产能被中国挤压,2027年中国将占全球39%。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密度”竞争。中美500强差距映射出两国生产力范式的根本差异。美国以“技术原创+全球生态”构建创新溢价,但面临产业空心化与供应链风险。中国凭“规模效率+场景创新”实现绿色突围,却需突破“卡脖子”技术与利润陷阱。
从创新制度来看,美国以“资本+规则”构建护城河,中国以“规模+场景”换发展空间。下一轮胜负手,在于谁率先化解自身生态的阿喀琉斯之踵。制度的创新,仍然是重要方面,这便是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改革。
未来十年,若中国能将数据要素优势转化为技术话语权,并推动“创新-资本-产业”黄金三角成型,或可重塑全球新质生产力产业权力格局——从“量的巨人”转型为“质的领跑者”。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