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呷哺呷哺)发布公告称,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约0.8亿元至1亿元。事实上,从2021年起,呷哺呷哺连续五年深陷亏损泥沼,期间累亏总额超13亿元。
随着公告的发布,呷哺呷哺股价应声下跌,自2023年1月股价高点以来,呷哺呷哺累计跌幅已超92%,截至8月6日,市值则仅剩8.581亿港元。
呷哺呷哺是国内“一人一锅”小火锅的引入者,在吧台吃小火锅是不少“90后”的童年记忆。曾经,低价、服务好是呷哺呷哺的标签,然而在快速开店扩张中,产品价格的提升以及同类型品牌的大量涌现,导致了客流量的减少。“以前30元吃撑,现在60元吃不饱。”采访中,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呷哺呷哺的价格翻倍,味道和服务却不及此前水平。
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近亿元
呷哺呷哺预期上半年收入约为19亿元,同比减少约18.9%;净亏损约为0.8亿元至1亿元之间,亏损较2024年同期大幅收窄,降幅介乎约63.2%至70.5%之间。
呷哺呷哺在公告中称,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持续成本优化,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驱动结构性降本增效,推动供应商协同链路。同时,持续升级新型物流枢纽及标准化流程,实现运营效率提升与综合成本下降。此外,通过关闭低效餐厅、新增餐厅重点聚焦高潜力区域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
公告显示,公司预计对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64.1%。
呷哺呷哺在公告中称,集团为确保稳健现金流和良好财务状况,正推展以下运营管理策略:实施餐厅网络焕新策略,通过精准卡位高潜力区域和结构性出清低效餐厅,实现资源再配置和效率提升。深化即时配送服务生态布局,驱动业务规模扩张和经营效益提升。战略性拓展预付式消费模式,通过动态价值治理优化折扣,实现经营收益增长与利润空间提升。推进与头部动漫IP的深度合作,通过联名产品、门店改造及数字化营销触达年轻消费群体,重塑品牌活力。
5年亏损超13亿元,关店、降价能否救局?
公开资料显示,呷哺呷哺诞生于1998年,创始人贺光启将台湾小火锅成功引进内地,2014年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2015年呷哺呷哺推出茶饮品牌“茶米茶”,2016年推出高端火锅品牌“凑凑”,2022年推出高端烧肉品牌“趁烧”。目前呷哺呷哺及湊湊餐厅收入仍为呷哺集团收入的主要来源,占集团总收入的96.3%。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呷哺呷哺持续关闭亏损门店,2023年全年关闭114家餐厅,计提资产减值1.65亿元。2024年仍在持续关闭亏损门店,2024年7月,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烧肉品牌“趁烧”门店已经全部关闭。
然而在过去十年的扩张过程中,呷哺呷哺在推出定位中高端的品牌湊湊的同时,大众化的呷哺呷哺小火锅的客单价也不断攀升。因此,在2024年5月,呷哺呷哺宣布降价,将套餐价格全面下调,门店套餐价格下调至50元区间,整体降幅在10%左右。在实施降价策略的两个月内,呷哺呷哺的营业额、利润和客流量均同比增长10%,其中江浙沪、广深等地区的客流量增长近20%。但降价带来的产品“缩水”也未能真正的留住消费者。
在2024年的业绩预告中,呷哺呷哺方面曾表示,因部分餐厅关闭及持续亏损等因素导致的闭店及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6亿元;在2023年业绩预告中呷哺呷哺也提出,由于谨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