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27年,上市10年,昔日的“连锁火锅第一股”熬了十年,成了股价跌到1港元之下的“仙股”。营收缩水、持续亏损,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不好过。
8月4日,呷哺呷哺(00520.HK)发布盈利预告称,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收入约为19亿元,同比减少约18.9%;净亏损约0.8亿元至1.0亿元,较去年同期收窄63.2%至70.5%。
实际上,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踏上了亏损之路,加上今年上半年的亏损额,五年至少总亏损13.26亿元。
01翻台率不足3次/天
呷哺呷哺提到,今年上半年净亏损大幅减少的原因之一是公司预计对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同比下降约64.1%。
此前,闭店及减值损失确实长期拖累呷哺呷哺的业绩表现。在2024年的业绩预告中,呷哺呷哺提到报告期内亏损的3.9亿至4.1亿元中,有2.6亿元为计提闭店及减值损失,占60%以上。
财报显示,其新开设了65间呷哺呷哺餐厅及13间凑凑餐厅,但同时关闭了138家呷哺呷哺及73间凑凑,相当于分别减少了73间、60间。这也是凑凑餐厅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同时也是其闭店数最多的一年。
记者查询企查查发现,呷哺呷哺在济南共有16家分店,但有8家分店状态显示已注销,包括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济南第二分店、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济南环宇城店、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莱芜第一分店等。
撤城闭店的苦果或许源于呷哺呷哺不合时宜的品牌升级,高端化转型进程缓慢,低价策略并未达到消费者预期。
公开资料显示,呷哺呷哺创立于1998年,2014年12月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在2016年,其提出“呷哺+品牌升级计划”来试图布局高端市场。2014年至2023年,呷哺集团几乎每年都在提价,客单价由2014年的44.4元升至2023年的62.2元。
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消费者追求更高性价比,愈发拥挤的赛道引发“价格战”,火锅人均消费整体呈下行趋势。
2024年5月,呷哺呷哺实施了十年来最大力度和规模的降价,不光将套餐价格全面下调,更是通过“加价购”和“换购”等优惠活动,将人均消费从2023年的62.2元降至54.8元;凑凑餐厅的人均消费也从2023年的142.3元降至123.5元。
虽然降价策略导致客单价降低,但并未拉动餐厅翻台率的提升。财报显示,2024年,呷哺呷哺餐厅翻台率为2.5次/天,上年同期为2.6次/天;凑凑餐厅翻台率为1.6次/天,去年同期为2.0次/天。
02运营管理策略调整
面对业绩持续亏损,创始人贺光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呷哺呷哺实际上是一家挣钱的公司,账面亏损只是受预计餐厅闭店等计提减值损失和递延税资产的减少影响。
但资本市场显然无法认同其观点。这些年呷哺呷哺的股价也不断波动下行,逐渐沦为“仙股”。截至8月6日收盘,呷哺呷哺为0.78港元/股,涨1.3%,市值为8.472亿港元,与2021年最高点25.669港元/股相比,已跌去96.96%。
为扭转局势,今年3月,呷哺呷哺表示,将主要瞄准北京、河北、上海、广州、深圳等区域,规划在2025年开业餐厅不低于95家,翻座率至少为3倍,争取在顶级项目如大型娱乐主题乐园、机场、火车站等客流密集点位开设更多高利润新餐厅。凑凑则采取谨慎的开店策略,仅选择国内优质商场进驻开店,与强势品牌的知名商业地产联合提升品牌势能,重质不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