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10亿元的投资项目,竟然延迟两个月才披露。”8月17日晚间,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002276.SZ)披露,近日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将公司及多名时任高管推上了舆论风口:因部分投资事项未及时经董事会审议并对外披露,部分投资项目重大进展情况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等信披违规行为,浙江证监局对公司、时任董事长李刚、两任总经理徐兰芝和张珊珊、董秘赵宇恺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消息一出,二级市场迅速用脚投票。8月18日早盘,万马股份低开,盘中虽跌幅收窄,直至午后缓慢回升,全天成交放大至13.9亿元。
投资项目违规细节披露
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电线电缆、高分子材料、汽车充电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汽车充电设备的投资与运营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电力产品、通信产品、高分子材料、贸易服务及其他。2024年,公司上榜中国电子信息百强。
据监管披露,2022年3月21日,万马股份子公司与相关方签署《福清万马万华上下游一体化项目投资合同》,拟共同出资10亿元建设环保线缆高分子材料项目,其中公司子公司将持有项目公司60%股权。但公司直至当年5月21日才将上述对外投资事项提交董事会审议并对外披露。
类似情形还出现在产业基金投资中。2022年10月11日,子公司出资5100万元与控股股东关联方共设产业基金,延迟37天才披露。2022年10月11日,子公司出资5100万元与控股股东控制的相关企业签署《青岛海控万马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约定子公司与关联方共同设立产业基金,出资金额5100万元,此交易延迟至次月才提交董事会并对外披露。
2021年10月已披露的产业基金,2022年8月发生重大份额调整,公司直至10月才补发公告。2021年10月11日,公司披露《关于拟参股设立投资管理公司并共同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公告》称,公司子公司与相关方合计出资5亿元成立产业基金,其中公司子公司出资2亿元,持有产业基金40%份额。2022年8月,经基金合伙人大会审议通过,同意部分合伙人退出合伙企业,公司子公司出资额变更为1.95亿元,持有份额变更为70%,公司迟至2022年10月12日才对上述对外投资重大进展事项对外披露。
监管层认为,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时任高管“未能恪尽职守”。值得注意的是,时任董事长李刚已于6月5日因工作调动辞职,但仍担任董事及子公司职务,此次亦被点名追责。
业绩表现喜忧参半
违规背后,万马股份正处于业绩“修复通道”。
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177.61亿元,同比增长17.46%,创历史新高;但归母净利润仅3.41亿元,同比大跌38.57%,毛利率由13.9%降至11%。2025年一季度,营收39.7亿元,同比增长4.43%;归母净利润8183万元,同比增长23.05%,呈现“增利不增收”。
现金流压力更为突出,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01亿元,同比骤降54.9%。应收账款期末余额53.76亿元,同比增加33%,占营收比例升至30%以上。公司解释称,铜价高位震荡及销售规模扩大导致采购支出增加,同时回款放缓。
面对监管与市场双重压力,万马股份表示,公司及相关人员高度重视《警示函》中所指出的问题,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落实,严格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高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并在规定期限内向浙江证监局提交书面报告。
消息公布后,投资者对万马股份的反应较为复杂。在一些股票交流平台上,部分投资者表达了担忧。有投资者表示,信息披露违规是公司治理层面的重大问题,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融资能力与市场信誉。这部分投资者担心公司在项目投资及运营上可能存在更多不规范操作,进而影响公司长期发展,因此考虑减持手中股票。但也有部分投资者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警示函主要针对过去的违规行为,公司目前业务仍在增长,且已承诺加强学习和整改,若能借此机会完善公司治理,未来业绩仍有回升可能。
万马股份此次收到警示函,虽不会直接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但对公司信誉及投资者信心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后续公司如何落实整改,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治理水平,将是投资者及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来源:新黄河·大鱼财经 记者/刘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