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上海总院宣传材料。(来源:受访者)
电脑屏幕拖出长长光晕,报表数字仿佛蒙着一层雾,视线所及皆在光影中打转……27岁的公司财务杨先生,自2024年3月在上海爱尔眼科总院接受全飞秒近视手术后,便陷入了这样的视觉困境。他称,当初轻信医院手术成功率宣传,仓促决定手术以改善视力、提升工作效率,如今却要面对双眼重影、视物变形、干眼症等问题。甚至被外院专家告知“眼部结构根本不适合做常规全飞秒手术”,维权之路一波三折。
术后视觉问题频发,工作生活受严重影响
杨先生的工作对视力要求极高,清晰辨认报表数据是其日常基础。2024年3月,他花费13800元在上海爱尔眼科总院完成全飞秒近视手术。本以为能摆脱近视困扰,不料术后第一个月,问题便开始显现——看电脑报表上的数字时出现上下重影,连小数点都变得模糊不清。
发现异常后,杨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上海爱尔眼科,主刀的毛医师始终回应“手术很顺利”“重影会慢慢消”,还劝慰他“别太焦虑”。但事与愿违,一年多过去,他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白天进入办公室等稍暗环境,电脑屏幕会拖出光晕,数字模糊难辨;到了晚上,路灯在他眼中变成“炸开的蜘蛛网”,加班核对数据时,屏幕光线会刺得眼睛生疼,“除了正午太阳直射的时候,看什么都像在光影里打转”。
视觉问题直接影响了杨先生的工作效率。他坦言,现在盯着屏幕不到十分钟就会眼痛、头晕,报表数字常“叠在一起”,“以前核对报表能做到分毫不差,现在连简单的数字加减都要反复核对好几遍,生怕出错”。此外,干眼症也让他备受折磨,“每天半夜都会被眼睛干醒,眨一下就刺痛,眼泪止不住地流”。他尝试过多种人工泪液,均无效果,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专家告知,这是手术切断角膜神经留下的永久性损伤,“根本没法逆转”。
为矫正视力,杨先生先后尝试框架镜、硬性隐形眼镜、巩膜镜,但外院检查显示,他左右眼角膜厚度仅为445μm、460μm,不同瞳孔直径下的高阶像差均远超正常范围,角膜曲率也出现异常,“眼部光学系统全坏了,戴什么都没用,还不如手术前戴框架镜清楚”。截至目前,除13800元手术费外,他已额外支出2万元用于治疗费、配镜费和交通费,误工费更是无法统计。
质疑术前评估疏漏,风险告知“签字走过场”
在辗转求医的过程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位知名专家的诊断让杨先生更为崩溃。该专家明确表示:“你的眼部结构根本不适合做常规全飞秒手术,即便要做,也必须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这一结论让杨先生意识到,自己的手术不仅存在风险告知缺失的问题,甚至可能连术前基础适配性评估都存在疏漏。
杨先生回忆,术前主刀的毛医师从未详细介绍过手术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未针对他的眼部结构是否适配全飞秒手术进行说明。“全程都是一位女销售对接,她只拿了份手术须知让我签字,里面的条款没做任何讲解。我问起风险,她只说手术非常成熟,‘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放心行了’。”
术后维权期间,杨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手术经历与就医过程,并梳理出术前未被告知的多项“关键信息缺口”,相关内容被大量网友点赞收藏。他指出,医院当初宣称的“99.9999%手术成功率”,实际仅以“能看见东西”为标准,而非“视觉质量正常”,重影、炫光等问题都被轻描淡写为“个体差异”。“我术前以为手术失败最坏结果不过是‘戴回框架镜’,却没人说过术后光学系统受损可能导致框架镜也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