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公立眼科医院专家也向杨先生解释,激光手术必然会升高高阶像差,视觉稳定性本就不如戴框架镜;干眼症并非“小概率并发症”,而是角膜神经切断后的常见后遗症。“医生只提过‘夜视力可能变差’,对白天暗光环境下的炫光只字未提。”杨先生还提到,专家告知他“角膜厚度就像珍贵的玉石,切多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二次增效手术风险极高,后续矫正方案效果有限。
对于财务这一需精细用眼的职业,术后模糊的视觉让杨先生的工作陷入困境。“我才28岁,正是打拼的年纪,以前能对着几十页的报表逐行核对,现在连最基础的报表核对都难以完成,只能暂时脱离核心工作岗位,不仅丢了绩效,还搭进了远超手术费的开销,生活的热情快被这双眼睛磨没了。”
医调曾因医院拒绝而终止,重启后手术录像争议仍存
“我就想看看手术录像,搞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术前评估不到位,还是手术操作有偏差?而且我需要将录像提供给专业医院,用于制定后续手术康复计划。”杨先生表示,后续两万多元的开销总要有个说法,但自术后出现症状起,他反复向上海爱尔眼科提出查看录像的请求,甚至退一步表示“只给公立医院会诊专家看”,仍被医院以“手术录像不能给本人”为由拒绝。
2025年8月初,杨先生向上海市徐汇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申请调解,然而提交申请的第二天,他就接到通知:医院明确拒绝参与调解。8月11日,调解正式终止,这让本就被视力问题和经济压力困扰的杨先生更觉无助。
直到近期,医调委再次来电询问杨先生是否愿意重启调解,这才让他看到一丝希望。但在沟通中,关于手术录像的争议再次出现:调解员先是称“录像拍不清眼睛细节,记录不完整”,当杨先生反驳“术前医院明确说过全程录像,还有其他患者看过”后,对方又改口表示“录像属于患者隐私,不能给本人”。
“我看自己的手术录像,怎么就成了侵犯隐私?连知情权都没有,更别说界定这些后续费用的责任了。”杨先生既愤怒又无奈。目前,他一边跟进调解进展,一边预约了北京医院的专家,咨询二次增效手术的可能性,“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想试试,只想能像正常人一样看清报表上的数字,哪怕能减少一点后续开销也好”。
全飞秒手术非“零风险”,医生提醒理性权衡
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公开资料显示,全飞秒手术虽为近视激光手术的主流术式,但本质是“非必需医疗手术”,且对患者眼部条件有明确适配要求,并非零风险。而爱尔眼科此前已多次卷入相关争议:淮安爱尔眼科曾因违规医疗广告被处罚,广州爱尔眼科因宣称“保证治愈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受到处罚;此外,多地消费者反映术后出现干眼症、视力回退等问题,甚至有前员工公开表示,自己术后视力严重下降,常年受畏光、重影困扰。
“很多人只看到‘摘镜’的方便,却忽略了手术的潜在风险、眼部适配性评估的重要性,更没考虑过可能产生的后续成本。”青岛某三甲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提醒,近视患者术前必须通过正规渠道完成全面眼部评估,明确自身是否适合手术及适合何种术式,同时冷静衡量:手术可能带来的重影、炫光、干眼症等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疗、矫正费用,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
该主任医师特别强调,对于财务、设计等需精细用眼的职业人群,更要充分考量视力问题对工作的直接影响。“清晰的裸眼视力固然好,但完整、稳定的视觉功能和严谨的术前评估更重要。别被‘高成功率’的宣传冲昏头脑,签字前一定要吃透每一项风险。”
截至发稿前,信号新闻已就此事联系上海爱尔眼科总院,值班人员表示会记录情况并转告相关部门,核查后反馈答复事宜,但暂未收到回应。信号新闻将持续追踪医患调解进展、医院回应及杨先生的后续治疗情况。
杨先生术后视觉质量效果图。(来源:受访者)
杨先生角膜矫正手术记录。(来源:受访者)
杨先生门诊就医记录。(来源:受访者)
(记者/谷正原,来源: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