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交出一份承压的业绩预告。
高鑫零售于10月21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预计录得净亏损及归母净亏损约1.1亿元至1.4亿元,而去年同期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86亿元、归母净利润2.0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高鑫零售继上一个财年扭亏为盈后,再度陷入亏损,显示出“大卖场一哥”大润发在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营收同比双位数下滑”
从公告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营收承压。高鑫零售将其归因于:受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疲软影响,单笔件数及商品平均售价下降,致客单价下滑;叠加中秋国庆“双节合一”的日历效应,营收同比双位数下滑。
此外,高鑫零售在公告中称,降本增效举措大幅抵消了营收下滑对利润的影响。
公告中提及的一些一次性影响因素包括:商店街主动调整过程中收入下降;约1.5亿元归因于华中大区组织优化以及利息收入同比减少所致,导致利润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提及的“华中大区组织优化”,源于高鑫零售在今年5月进行的运营架构调整:原有的五大营运区被缩减为四大营运区,即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与东北区,原“华中大区”被撤销。
涉及到的门店也随之重新划归管理,原华中区的湖北、江西16家门店划入华东区,川渝25家门店划入华南区,陕甘宁青6家门店划入华北区运营管理。
这一架构调整,被视作高鑫零售推动经营模式变革的重要一步。
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业绩公告中,该公司曾表示,降本增效措施向多维度纵深推进。当时的财报中还提及,“探索社区生活中心门店的深度调改,优化商店街的租户结构。”
低价策略、门店调改成效待考
大卖场起家的大润发,近几年也在求变。在高鑫零售2024/2025年报中,高鑫零售表示,大卖场将转型为社区生活中心。
对于正探索推进门店转型的大润发来说,调改成为重要方向。今年3月,高鑫零售管理层曾率队到访胖东来,与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及高管团队深入交流,于东来为大润发调改提供了建议。
记者近期实地走访济南的大润发门店看到,超市内也有部分调整的迹象,比如设置堂食区,增设“当日出清”等标识、空间布局更宽敞、增加休息区等。这些调整与目前多数超市的调改趋势较为类似。
而在最新公告中,高鑫零售也提到,“目前,公司正稳步推进三年战略落地,通过聚焦商品力提升、优化供应链效率、调改现有门店、打造社区生活中心、拓展新门店及试点前置仓模式等举措积极改善经营。”
从近期的动态来看,大润发还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自有品牌节”,主打“超省”与“润发甄选”等品牌,意图强化自有品牌布局,进一步强调“低价”宣传。
记者注意到,在高鑫零售2024/2025年报中,管理层在展望中也提到,打造“天天低价+社区生活中心”模式。
不过,如何在压低价格的同时,确保商品质量与品牌信任,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控股权更替后的考验
此次业绩预警,也是德弘资本正式接手高鑫零售后的首份中期“答卷”。
今年2月底,高鑫零售正式完成了控制权交割,阿里巴巴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德弘资本成为新的控股方。
伴随股权变动,高鑫零售的董事会也进行了调整,大润发的创始人黄明端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而来自德弘资本的华裕能,则将获委任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高鑫零售还迎来了三位新董事,均来自德弘资本。高鑫零售的CEO一职仍由沈辉担任。
至此,阿里巴巴正式退出高鑫零售,高鑫零售进入德弘资本掌控的新阶段。而回顾阿里巴巴在2017年以224亿港元高调入股高鑫零售,如今其全面退出也为这一阶段画上句号。
然而,从本次半年预亏的业绩表现看,新股东入主后的“新战略”,成效还有待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中,高鑫零售曾实现3.86亿元净利润,扭转了前一年16.68亿元的巨额亏损。
回顾过往,大润发曾凭借大卖场模式在中国零售市场站稳脚跟,阿里系入主后也曾试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动转型。然而,如今伴随着大卖场模式遭遇瓶颈,这也让大润发面临重新定位的压力。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