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一个地区实体经济“脊梁”的是什么?
在青岛城阳,是一群“顶天立地”的“小巨人”。
近日,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青岛40家入围企业中,城阳区以13家新增量(含高新区4家)、32.5%全市占比登顶。
凭什么是城阳?
这份成绩单绝非偶然。城阳区精准的培育策略、高效的服务资源,让细分领域的“好苗子”长成了支撑产业的“顶梁柱”,更激活了区域发展的“一池春水”。
城阳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围名单。图源:风口财经制作
数量与质量双升 构筑领先优势
从横向对比看,城阳在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赛道上呈现“绝对领跑”态势。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青岛全市40家入围企业里,城阳以13家的数量直接拉开“断层优势”,从占比来看,32.5%的份额意味着每3家青岛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就有1家来自城阳,区域集中度远超其他板块。
再把视野拉到全省坐标系,这份成绩单更显硬核:山东今年计划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左右,在全省136个县级行政单位里,城阳一个区就贡献了13家,相当于扛起了全省年度培育目标的近十分之一,用一个区的力量,跑出了县域级培育的“加速度”。
从纵向发展看,城阳“小巨人”队伍实现了“量级与质量双升”。近年来,该区“小巨人”企业数量从十余家迅速增长至近50家,整体规模持续扩容。尤其是在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中,13家新增量较第六批的8家新增量增长约38%,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加速度。
比数量更有含金量的是产业结构的“质态迭代”。早期城阳区专精特新“小巨人”多集中在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而如今新增企业已广泛覆盖汽车模具(青岛海泰科模具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中车成型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环保技术(华电青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低空飞行与运营管理(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关键行业,既有撑住传统优势的“老将”,也有开拓新赛道的“新兵”,产业结构从“单极支撑”转向“多元协同”,更加契合青岛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所以这不是简单的数量领先,而是城阳提前布下的“多点开花”的“产业棋局”。
云世纪科技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输航线正式启用,积米崖与灵山岛低空物流“10分即达”。图源: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单打与链动并重 激活产业动能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是专精特新企业里的“佼佼者”“排头兵”。他们要么能在细分领域做到“独一份”,要么能给产业链“补短板”,每一家都带着“实干劲”。
如海泰科深耕汽车模具领域20余年,具备年产750套大型精密汽车注塑模具生产能力,是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奥迪、奔驰等20余家知名汽车品牌的模具供应商。于2021年主板上市,成为赛道里的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