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告诉我们为什么现在要重新发表这篇文章,因为十五五规划建议12项任务,第一条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条是新质生产力,这是引领十五五的理论基础。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理解十五五规划建议,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求是》杂志为我们发表这篇文章,为我们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求是》杂志讲得全面深刻,大家以学习《求是》编辑部文章为准。我只是从经济角度为做经济的、做企业的提个醒。
前几天,我解读国务院关于场景驱动的文件,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一次系统性部署经济社会应用场景,这标志着中国科技发展从“技术驱动”的单轮模式,转向了“技术驱动”与“场景牵引”双轮并进的新阶段,目的是让科技成果从实验验室走向生产线。这是新质生产力提倡以来向前跨出一大步。

近日,翁杰明关于国企改革“科研特区”的提法,实际上是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的改革问题。我们要承认,在颠覆性技术或模式“从无到有”“从零到一”方面,纯粹的国企很少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前,国有企业自身最大的风险是:传统产业正在受到冲击,除了垄断优势、特许经营优势外,企业总体竞争力不足,缺少稳定领先的新兴产业,也缺乏培育颠覆性未来技术产业的体制机制。需要加快建立特事特办的“特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培育引领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当前对国企的评价考核主要是年度制,而不是产业培育周期制;要求国有资产年年保值增值、“九十九功不抵一过”。这怎么能把新质生产力搞上去,需要大力度的国企改革。这是我赞同并欢呼翁杰明国企改革文章的原因。这也是《求是》杂志编辑部文章中第三个问题,“为何要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是国企改革深层次问题。应该单独写一篇文章的。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