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科技创新是“新质”的源头。没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就谈不上“技术革命性突破”。例如,没有量子理论,就不会有量子计算机;没有基因编辑技术,就不会有生物制造新产业。
产业创新是“生产力”的体现。实验室里的技术专利,如果不能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就无法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环节,它将知识、技术变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2025年11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察看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展示。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还可以再通俗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把整个过程比作种树。
基础科学研究像是在探索生命的奥秘(发现DNA、光合作用原理)。
科技创新像是培育出优质的树苗(研发新品种)。
产业创新则是将树苗栽种到合适的土壤中,进行施肥、灌溉、管理,最终让它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形成一片森林(产业集群),并产生经济效益(果实)。
没有前面的科研和育种,就没有优质的树苗;但如果不进行栽种和产业化,再好的树苗也只能在温室里,无法成林,更无法惠及世人。科技创新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高度”和“潜力”,是引领未来的方向盘。产业创新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广度”和“实力”,是驱动发展的发动机。
因此,没有果实的新质生产力,是没有用的。必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坚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让“第一动力”(创新)真正转变为“第一生产力”。

2025年11月5日,中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福建舰由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其电磁弹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比如,高质量科技供给仍然不足,缺乏“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偏低。再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仅在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能达到50%-70%;尤其是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大量创新成果还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或实验室样品层面,没有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讲话有十五段。最后一段是: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后落脚点在哪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10月15日,在深圳举行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湾芯展)上,发布了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