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菏泽市印发《“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助推菏泽“突破发展、后来居上”。
“十大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科技研发创新方面,市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增长1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6%以上;争取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入选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企业超过4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88亿元,创新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起势。
人才引进创新方面,紧紧围绕全市发展思路和定位,不断加强人才引育力度、全力打造高端载体平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推进人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山东省打造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和菏泽市“突破发展、后来居上”的整体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营商环境创新方面,对标国内、省内最高标准、最优水平和最佳实践,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统领和主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补齐短板弱项,形成一批具有普惠性、标志性的改革创新成果,构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实现营商环境软实力持续提升,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数字变革创新方面,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物联网终端总数达到250万个;累计建成5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年内新建并开通5G基站2000个以上,累计建成7000个以上;新建智能网联公共充电桩100个;机关办公基本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98%以上、可全程网办率达到85%以上。
产业生态创新方面,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等9条重点产业链,深入推动上下游产业、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力争实现产业基础能力有效突破,24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5800亿元,27家领军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进一步夯实优良产业生态的根基。
要素保障创新方面,全面落实省要素保障要求,着力破除阻碍菏泽市要素保障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保障要素科学自主有序流动,加大市场化交易、差异化配置、内生性挖潜等方面创新力度,做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市级统筹和分级配置相结合,促进要素保障能力及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
风险防控创新方面,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决守好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疫情防控等“一排底线”,前移关口、保持警惕,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民生改善创新方面,突出抓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深入实施重点群体保障、居民就业增收、教育均衡发展、群众就医服务、城镇生活条件、农村人居环境等“六项提升行动”,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实事,确保全市民生支出占比80%左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化宣传创新方面,聚焦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区菏泽高地,推动文化创造力、生命力、感染力、引领力实现新突破,文化传承创新有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强市实力显著增强。
“十强产业”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一港四园”创新载体作用,强化基金支撑,创新运行模式和服务机制,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着力培育和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力争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
高端化工产业。2022年高端化工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左右,占全部化工行业的比重达到47%以上。2022年园区化率达到60%,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80%以上。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重点推动炼化一体化、煤基精细化工等领域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初步构建竞争能力强、优势产业突出的高端化工现代产业体系。
机电设备制造业。2022年,全市机电设备制造业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高端化发展为导向,集聚优势要素,抓大培强,加快提升机电设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培育一批领航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
新能源产业。2022年,电力总装机达到780万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420万千瓦以上,占比稳定在50%以上。
新材料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231”产业体系建设,以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为重点,培育提升20家领航企业,推进10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
医养健康产业。医养健康产业“雁阵形”集群和领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实现贯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规模达到720亿元。
现代高效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速7.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170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在140亿斤以上,肉蛋奶产量14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8.5万吨,蔬菜产量900万吨。
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动能、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努力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上实现突破,2022年底,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46亿元左右。文化新业态企业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平均增速,基本形成以新动能主导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稳定在1000家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5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领军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建成一批具有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或集群,力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4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达到30个,逐步形成结构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链条完整、利益联结稳定的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新格局。
“十大扩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
“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一批明确、具体、量化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综合立体交通网方面,围绕“打造‘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对外运输条件明显改观、城市交通区位条件大幅提升”目标,持续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建设,构建“四纵四横三连”高速公路网、“川”字形内河水运网,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
现代物流网方面。加快完善现代物流网络,以智能化、高效化、品质化为方向,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物流园区、骨干企业、优质品牌,加快形成辐射内陆、引南连北的枢纽型物流集散中心。围绕“231”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内陆港、空港、医药康养3个物流集聚区规划建设,农村电商快递、农产品冷链2个物流集群,以及危化品物流运输网络平台规划建设。突出抓好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和城乡快递网络建设,推动“快递进村工程”提质增效。积极培育“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协同融合发展。
能源保障网方面。2022年,电力总装机达到780万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20万千瓦以上;煤炭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天然气供应量8.5亿立方米左右;计划能源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以上。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网。全面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网建设,完成5个县(区)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完成5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再生水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菏泽市第二水厂正式投入运营,改造老旧供水管网64.53公里。完成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建(构)筑物违规占压燃气管道隐患清零。市城区居民小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有效覆盖。
现代水网。2022年,全市围绕市级水网总体布局,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现代水网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菏泽现代水网,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投资35.2亿元。
新型基础设施网。2022年,新建并开通5G基站2000个,累计建成7000个以上,逐步夯实“千兆城市”建设基础。2022年,力争完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建设并投入试运行。2022年,培育2家省级实验室,新布局10家左右市重点实验室,新培育认定2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备案3家左右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农村基础设施网。按照“规划先行、有序建设,城乡一体、服务均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重、统筹推进”的原则,扎实推动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完善农村路、水、电、气、物流、通信网络,切实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网。
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实现“突破菏泽、后来居上”为目标,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镇建设步伐,提升绿色城镇化质量,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53%左右。
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绿色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410万千瓦,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
工业技改提级。加快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生态化技改,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实施“千企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五大要素,对现有设施、工艺装备及管理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2022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实施“技改要素对接”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规模以下企业技改要素供需对接县区全覆盖。
数字赋能增效。积极实施5G和固定网络“双千兆”工程,协调基础电信运营商有序推进光纤路由器升级换代,年内新开通5G基站2000个,累计达到7000个,逐步夯实“千兆城市”建设基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云行齐鲁工赋山东”行动。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争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
新兴消费扩容。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力争实现全省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服务业态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兴消费明显提升。
养老托育拓展。2022年,建设改造敬老院12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增加2家以上。政府办三级综合性医院全部设立老年医学科,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或老年病专业比例达到83%,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和治未病科设置比例达到80%。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万个以上,创建1家省级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婴幼儿照护知识普及率提高到60%。
(来源:牡丹晚报 姜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