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拥有1071公里海岸线,海洋经济潜力巨大,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300亿元人民币。
时下,烟台市正加快推动海洋“港口、产业、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式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海洋大市向现代海洋强市跨越。
以港兴海,扬起“蓝色风帆”
近日,烟台港外贸商品车排队“出海”的短视频走红网络,登上热搜榜。在烟台港堆场内,几千辆整齐排列的商品车逐一进入船舱,准备驶往美洲、非洲、欧洲等世界主要汽车市场。
烟台港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也是山东半岛及内陆腹地能源物资运输的重要口岸。今年前两个月,该港完成外贸商品车发运量7.2万辆,同比增长77%。
烟台因港而立、依港而兴,这里不仅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该市近年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强港”目标,推动烟台港由货物中转港向综合服务港和国际贸易港转型。
2022年,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62亿吨,在全国沿海港口中排名第8位;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至412万标箱,年均增速超过12%,成为全国第一大对非贸易港、进口铝矾土第一大港、沿海第三大商品车出口港,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时下,烟台市正加快推进芝罘湾港区“退港还城”、烟台港西港区提质增效和蓬莱新港区规划建设,实施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提升工程,完善铁路、公路、水路、管道“四位一体”港口集疏运体系,培育壮大涉港产业集群,打造立足环渤海、对接东北亚、辐射中西部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产业强海,打造“蓝色引擎”
从烟台莱山区空中向海面俯瞰,山东网红打卡地“耕海一号”大型钢结构建筑如同一条镶嵌在蔚蓝海域上的“宝石项链”。
“耕海1号”是集养殖、观光、垂钓、住宿、餐饮、科普、科研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上综合体。今年“五一”前,该项目二期将正式投入运营,届时游客可乘船登上这条“项链”,感受“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耕海1号”二期平台外围直径120米,主甲板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成人泳池、儿童水乐园、户外休闲演艺等功能板块。建筑主体包含7层面积100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分别设置综合保障区、海洋渔业科普展厅、餐饮庆典区、宾客住宿区,平台最大载客量1000人,具备渔业休闲、海洋科研、海上住宿、会议餐饮等功能。
目光转向烟台长岛南隍城海域,“经海005号”深远海智能网箱近日在此完成坐底交付。该网箱与已运行的经海系列其它网箱以及国鲍一号、长渔一号等,形成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深远海养殖渔场。
近年来,烟台市不断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牧场的发展成为一大亮点。该市启动实施了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建成“耕海1号”“国鲍1号”等深水智能大网箱10座、海洋牧场平台18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处。
与此同时,烟台市将水产种业看作养殖渔业的“芯片”,打造“南鱼北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打造“水产种业硅谷”。
在高端海工装备产业方面,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的蓝鲸1号、2号大国重器,助力中国2轮可燃冰试采,深海钻井平台市场份额占全国八成。
该市还发力以海洋科技突破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变革,促进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式增长,突破海上卫星发射、海水淡化膜组件、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构建自主创新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
目前,烟台市已聚集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13家,省级以上海洋类科创平台51个,海洋科技工程技术人员5万多人,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
生态护海,守护“蓝色家园”
日前,北京大学和烟台市共同建设的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将围绕“两山”转化路径、海岛海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探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经验和模式,加强对接交流,为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
长岛由151个岛屿组成,是动物迁徙洄游的关键廊道,每年途经候鸟360多种、120多万只,洄游栖息西太平洋斑海豹近400头、东亚江豚5000头以上。
探索海洋能发电、引入绿色电力、推动清洁供暖、建立海洋碳汇监测站……时下,烟台市正深入研究零碳、负碳海岛建设模式,全力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为全球海岛绿色低碳治理提供示范样板。
据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海和谐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年来,烟台市颁布实施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推行“湾长制”“河长制”,系统推进海洋环境整治和修复,连续举办中国烟台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实现了“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近年采取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措施,在海洋牧场区构建和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避敌场所,海洋牧场示范区投礁规模突破350万空方,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有效维护了水生生物种群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来源:中新网 王娇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