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进行政策解读。
据介绍,此次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将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按照全域统筹、梯次发展、示范引领、分类施策的原则,选取14个小城镇(含远离城区的涉农街道),因地制宜开展卫星镇、县域次中心镇、特色专业镇培育试点,强化政策扶持,提升功能品质,力争到2025年,试点镇在创新提升方面取得成功经验,有1-2个镇实现镇区常住人口10万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亿元的“双十”目标,有5个左右的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引领带动全市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小城镇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小城镇是城市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吸引力、强化承载能力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树更介绍,2011年以来,青岛市通过乡镇合并、撤镇设街道,建制镇数量由77个精简为36个(分布在两区三市,其中黄岛区8个、即墨区4个、胶州市4个、平度市12个、莱西市8个),镇均建成区面积2021年达到6.88平方公里,是全省镇均水平的1.84倍,扭转了小城镇小、散、弱的局面。特别是泊里、蓝村、南村、李哥庄、姜山5镇(街)自2013年列入全市小城市培育试点以来,规划水平、建设品质和发展速度全面提升,镇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2.58平方公里,已经初步彰显出了小城市的气质。
同时,产业发展活力也进一步增强。各镇基于自身区位条件和既有产业基础形成了类型多样、动力多元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稳步提高。2022年全市GDP超过百亿元的镇达到了3个。
在城镇承载能力方面,全市各镇普遍实现柏油路“村村通”,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部分小城镇已纳入中心城区地铁网覆盖范围,对内构建起半小时镇村生活圈,对外全面融入一小时都市生活圈。
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也进一步彰显——各镇均注重发挥生态筑基、文化筹魂作用,推动生态和文化价值加快转化。泊里镇积极推动泊里大集提档升级,建成民俗馆、手造馆等文化设施,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推介手造产品36项。铺集镇依托胶河生态资源优势,以“胶河澄月、印象铺集”为主题,打造了现代范胶河生态景观公园。南墅镇利用废弃工业尾矿制备新型绿色建材,打造百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既减少了矿渣污染,也实现尾矿资源化利用,全部达产后可实现税收5000万元。
但在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小城镇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与面临的挑战。一是产业发展驱动力较弱。大部分小城镇产业项目落地难、见效慢,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效益低,市场主体数量少、实力弱。二是设施服务需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相比硬件条件,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功能不健全,难以有效响应外来人口、年轻人等特定人群的改善型消费需求。三是城乡间节点作用弱化。农村人口往往进城不进镇,返乡人口普遍回村不进镇,政策下乡多数进村不过镇,小城镇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衔接城乡的节点作用难以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