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这就是山东·青岛 | 30年“莱西经验”让现代农业频生惊喜

这就是山东·青岛 | 30年“莱西经验”让现代农业频生惊喜
2023-08-07 16:23:0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30多年前,田野里生长出“莱西经验”;30多年后,青岛莱西人说,“莱西,来了就有惊喜!”

当年的经验,仍“惊艳”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而今的“惊喜”,也不断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

不久前,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研讨会等相继在青岛召开,莱西农业现代化面貌激起一片赞叹;

“万事有解”求出了发展“最优解”,千亿级姜山新能源汽车特色小镇、百亿级店埠航空文化特色小镇……

图片

莱西风光

当年一个小县城,为何产生了在全国推广的“莱西经验”?其历久弥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长青密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实践的起点。兴起于莱西大地的“莱西经验”,源自勇于直面时代的叩问。

40年前,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地积极性大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农村党支部等各种村级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服务力、号召力减弱,小生产与大市场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民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等。

当时的莱西,也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困扰。“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周明金,在一次下乡的路上,一个在田间放羊的大爷告诉他,过去上工得用喇叭催,干活得让队长撵,如今却是天不亮就忙开了;过去农民依靠村集体,如今却是村集体伸手向农民要公粮。“照这样下去,我看村干部都成‘摆设’了。”

大爷的话触动了周明金,随后,他在莱西全县农村搞了一次大摸底、大调研,跑了八百个村庄,谈话近万人次。“包产到了户,还要不要党支部?”“分田到了户,再也不用村干部?”……调研中,周明金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找准了根源,发掘了很多源于基层群众首创的好经验、好做法,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从1985年到1989年,莱西用了5年时间加强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莱西农村有了明显的变化:党的政策进村入户了,干群关系变好了,农民的“钱袋子”变鼓了,初步形成了“村庄富不富,要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是‘领头羊’”的可喜局面。

其间,莱西不断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摸索总结出“三配套”经验做法,形成了“莱西经验”:以党支部为核心,做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做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做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

“莱西经验”,及时而有力地回答了时代之问,是乡土中国最真实的声音,是最扎实的问题解决之道,是以典型个案探索农村基层党建的“中国方案”,在全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图片

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座谈会在莱西召开,图为1990年8月5日会场

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莱西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史称“莱西会议”)。会议推广了莱西的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确定了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莱西会议”后,中央许多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文件都体现了“莱西会议”精神。沿着“莱西会议”精神的足迹,“莱西经验”走出莱西,走向全国,为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改善农业农村面貌,作出了“莱西贡献”。

30多年后的今天,“莱西经验”不但没有尘封,反而在发展实践中被大大地丰富和拓展,出现了一茬又一茬的升级版,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工作时说,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不禁要问:历经岁月的洗礼,“莱西经验”为何能长青?

图片

沽河街道庄扶新村党群服务中心

关键词:莱西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