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德州乐陵市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着力点,坚持群众文化工作靠群众参与,成果由群众共享,实效请群众检验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越来越多的文化惠民项目精准落地,各种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村居房屋墙上挂满戏曲道具,家家户户都能唱上几句……近日,在乐陵市西段乡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天傍晚,“哈哈腔”爱好者们都聚在一起,拉弦儿、敲板儿、唱曲儿,别提多热闹了!
“哈哈腔”是乐陵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形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乐陵哈哈腔剧团成员、西赵村哈哈腔传承人赵朋章、赵登云、赵月坤等人以孝老爱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历史故事为主,结合朴实独有的哈哈腔唱腔和表演手法,多次参加省级会演,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喜欢上了西赵村哈哈腔,现如今赵玉红、赵月秀、石文庆、石如明等传承人带着西赵村哈哈腔走上了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作为非遗哈哈腔项目的传承人,赵玉红长期致力于哈哈腔的传承、创新及推广。在哈哈腔非遗工作室,前来学习和交流的村民络绎不绝。“我们将利用好非遗工作室,继续发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乐陵市盘活文化资源、激活非遗文化,通过46名非遗传承人转化为志愿服务者,以宣讲员、特邀嘉宾、指导员的身份,加入到文明实践日常活动中来,志愿服务传承人下沉一线,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技术指导,推动非遗(民俗)技艺大众化、群众娱乐专业化。
东路梆子、河北梆子剧团、百年秧歌等组建志愿服务队“送戏下乡”,玉雕艺术、烙画作为“特别节目”加盟“我们的节日”,非遗不再挂在墙上、镶在框里,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回归服务本质,今年以来,“文明实践送戏下乡”已达3000余场,非遗传承在服务群众中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焕发传承活力。
非遗作为乡村振兴发展“重头戏”,为擦亮“金字招牌”,乐陵市频出妙招。依托成立的36处特色工作室搭建平台,组织47名非遗传承人、民俗文化带头人成立“文创团队”,拉起“文创精英团”,通过开展月月有主题的体验式“非遗”,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日常。
在民众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今天,“非遗+文明实践”的融合发展未来可期,一项项特色非遗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为群众带去丰富文化生活。(来源:乐陵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