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沪推介,青岛又一次释放诚意。
8月30日,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恳谈会召开,在“青沪联动 江海相融”的主题下进行政策发布、项目签约和主题对话。交流碰撞中,青岛也进一步走上台前,向全球范围的合作伙伴发出“海洋之约”。
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是青岛定下的发展的目标。向海而行,青岛统筹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海洋产业、航运贸易、海洋生态、海洋国际事务交流等“五个中心”建设。
此次前往上海进行推介,正是前往国际知名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交流学习,搭建链接全球资源的合作平台,也是青岛在图强之路上先行先试、创新思路所迈出的关键一步。
青沪相牵,交流对话,作为青岛历史上规格最高、盛况空前、影响深远的航运盛会,恳谈会也得到了多方关注。来自政府部门、航运领域国际组织、代表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约260人加盟,共同探讨未来的共赢方案。
万众瞩目之下,一批具有首创性的海洋政策集中发布,引领行业发展,释放城市诚意;青岛国际邮轮复航暨蓝梦之星号青岛首航发布仪式举行,11项战略合作协议和14个海洋重点项目现场签约,在交流推介之外将合作落到实处。跨越山海,新一轮蓝色机遇正在生发。
活动的举办,往往意味着新一轮合作的开始。来到东海之畔,青岛讲好海洋故事、对接头部资源,城市发展的亮点与合作的热情已然走入全球视野,将进一步帮助青岛向海而行,向阳生长。
多点结果,共话将来
从黄海到东海,波涛涌动,而发展机遇和资源要素,也在这场推介恳谈会上充分涌流。
由于海洋发展所涉及的要素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会上发布了青岛市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及政策、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发展规划(2023-2030)等一批具有首创性的海洋政策,涉及人才招引、平台打造等多个方面,以政策为基引领现代海洋城市整体起势。
例如,聚焦“人才强青”计划和海洋人才集聚计划,青岛发布了“青岛市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及政策”,围绕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观测探测和海洋生物育种等四个领域,实施五大行动,让青岛三十多万的涉海人才储备再次扩容。
又如为统筹资源,发挥海洋科研优势,青岛盘活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涉海力量,发布《“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发展规划(2023-2030年)》,为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前沿阵地。
风云际“会”,一次盛会所释放的能量在惠及城市发展的同时,更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方向。本次活动有成果引领在前,也汇集智库力量对未来进行预判和展望。
在现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达飞轮船(中国)船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机构的10位嘉宾,围绕当前全球航运贸易的热点焦点话题作主旨发言,分享行业心得,讲述从业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过程中,与会嘉宾也围绕推动相关领域务实合作、助力青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等议题提出意见建议,让青岛的赴沪之行又添收获。
成果汇聚,观点碰撞,涉海发展的机遇之门正在逐步打开。
青沪携手,做活“海文章”
在海洋强国战略版图中,青岛与上海都在更大的发展格局中不断更新着坐标定位——全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充分释放节点城市的门户枢纽作用。
此次青岛选择上海举办推介恳谈会,一方面是“借力使力”一脉相承的巧思。
今年以来,青岛相继组织了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北京)推介大会、全市海洋重点项目观摩“亮绩”“赛绩”活动,完善了海洋工作的一整套思路打法。实践证明,“推介”是被看见、被选择、被偏爱最高效的手段,而推介平台的高度直接决定了推介的广度和效果。
上海是国际知名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在上海推介青岛无疑是站上“巨人的肩膀”放大声量,向全世界推介青岛海洋发展优势,吸引全球海洋高端航运业态和知名企业来青落户。
另一方面,这样的创新创意也蕴含着学习互鉴、交流碰撞的诚意。
作为东部海洋经济圈的代表城市,上海在发展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金融市场交易总额更是在5年间实现翻倍。
相比之下,有“北方上海”之誉的青岛虽同样兼备港口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却在航运金融、交易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方面规模偏小。因此,本次推介恳谈会青岛也“对症下药”,邀请了上海航运贸易、船舶运输等行业多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参会,为青岛航运服务发展聚智聚力。
于上海而言,青岛坐拥海洋领域众多的知名企业、科研机构,且海洋人才储备雄厚,双方含着大量的合作机遇。
“不进则退”是企业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生不息之道,上海航运服务产业链条完整,其上下游企业必然存在着对外延展业务、开拓挖掘市场的广泛需求,而青岛恰恰是强强联合的最佳对象。
开放平台,上海有自贸区,青岛有青岛自贸片区,叠加上合示范区这样的“国之重任”;19个国家级新区,上海、青岛各占其一,发展能级均位列全国前三;海洋层面,两座城市都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热门候选,都有全球排名前列的大港。
交通之便、开放之利,两座城市正在努力激发“1+1>2”的协同效应。活动推介、项目签约,只是一个起点。
有的放矢、精准赋能
青岛打好“海洋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2479.4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90个海洋重点项目开工在建率84.4%,完成投资183.2亿元;新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额571.57亿元。
账面上看,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但这样的“节点赛绩”不容青岛松劲歇脚。
在前不久出台的《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山东点名青岛加快打造现代航运综合服务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青岛市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达到全球第13名,航运服务排名达到全球第17名。
以现在的成绩观之——2022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青岛排名15位。三年时间挺进两个位次看似是个小目标,但参考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对手,进位殊为不易。而要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实打实的推进,“有的放矢”“指哪儿打哪儿”是最有效的途径。
据《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围绕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而无论是国际航运贸易中心,亦或是现代航运综合服务示范区,关键都在港口。
2022年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6.58亿吨、2567万标箱,居全球第四、第五位,这样的表现即便对标伦敦、香港、上海等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也不落下风。可如果综合考量“世界一流”的评价标准,青岛仍有不小的差距。
如,挪威船级社和梅农研究所发布的《领先的海事之都LMC》报告中,青岛在50个全球候选城市中位于第30位;五个维度29项客观评价指标中,青岛仅有船厂交付船队、港口标准箱等5项指标位列全球15名以内,船队规模、航运保险、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指标都在20名以外。这也是青岛要加快推动青岛港由中转港、运输港、货物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变的原因所在。
推介会上,青岛共签署11个战略合作协议,全部与航运贸易金融相关;签约一批重量级海洋合作项目,其中不乏航运服务特色鲜明的大项目好项目。可见聚力攻坚焦点之精准,伴随着待项目落地、战略协议推进,势必会助力青岛进一步整合贸易、金融等资源要素,为青岛海洋经济开掘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更多的强点支撑,中国沿海不能只有上海;海洋强省建设,更需强龙头担当,青岛身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在“走出去”中加速推进招大引强,青岛正擦亮“海洋”这块金字招牌,在航运领域“破壁出圈”。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