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小红楼美术馆创办于2021年6月,以“老建筑+新消费”和“老场景+新体验”为理念,打造了具有青岛元素的网红墙、网红路标、网红画展等,已成为“城市文化客厅”的现象级业态。“我们在抖音算数指数青岛旅游关联度持续数个月排名前三位,是青岛唯一入围的民营场馆。”小红楼创办人孟繁荣自豪地说。
无独有偶,其他各区市也因地制宜布局了创业资源要素。如市北区聚焦全区“2+6”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摸排橡胶谷等重点产业创业孵化基地需求,助力企业“卡位入链”、集群发展。李沧区遴选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创业者重点培养,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匹配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专属帮扶。首批已有15位创业新苗选择与创业导师结对。胶州市紧紧抓住建设上合示范区“国之重任”有利机遇,实施信用上合等35项创新举措,在三里河街道办事处新建三里河创业孵化基地,2022年营业额达到22.47亿元,纳税1.01亿元。
锻造全链条服务体系
近3年全市创业带动就业近30万人
记者了解到,近3年,青岛市创业带动就业近30万人,实有市场主体超200万户,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创业服务领域碎片化等难题,加大创新力度,构建起‘全链条、一站式、精准化’的创业服务体系。”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董海波表示。
2023年,青岛市人社部门在线下建设1万平米的实体创业赋能中心,为创业者提供跨界融合的“一链式”服务,同时发出创客“召集令”,形成“雁阵互助效应”,让创业者抱团取暖。线上建设“创业一件事”信息平台,将分布于37个职能部门的政策、场地、培训、活动、项目等创业资源要素进行汇聚整合,通过数据共享、路径重塑,实现一链通服、一站全办。线上线下一体打造“创业一个场景”,聚焦“企业开办”“经营管理”“融资上市”三大创新创业核心过程,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企业开立、人力招聘、市场营销等18个仿真场景,帮助创业者沉浸式体验创业全过程,增加创业储备、规避创业风险。
青岛市人社部门还通过搭建孵化支持平台,聚焦校区、园区、社区三大创新创业增长极,构建“校区孕育创业、园区孵化创业、社区助力创业”三区联动、融通发展的创业孵化支持体系,建成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6家,累计入驻创业实体8000多家。
组建创业服务专员队伍,建立“一对一”重点创业企业服务对接机制,实施创业服务“进校园、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行动。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开办“创业第一课”公益培训讲堂,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同时,通过引进市场化平台,利用市场化平台结合产业发展对本地上下游产业技术需求、创新创业团队、国际国内技术合作等要素进行整合,向创业者提供维度多、契合好、专业精的配套服务。如引入“海创汇-有根创业”机制,以海尔集团和开放的创新共同体资源为基础,为创客提供线上创新创业孵化加速、技术应用场景、投融资等服务,让创业者“有根”可靠,降本增收。目前“海创汇”已汇聚全球4000余个创业项目,成功孵化上市公司7家、独角兽7家、瞪羚企业10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20个。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