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一场。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志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围绕“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介绍有关情况。
连续21年保持国家节水城市称号
近年来,济南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努力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济南落实落地。锚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跻身全国GDP20强,2022年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0.2个百分点。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济南位居全国第14位。
近年来,济南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和“山泉湖河城”独特禀赋,高标准打造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强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39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9%,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较2019年前移26个位次,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0个国控考核河流断面100%达标。建成500平方米以上公园1200多个。“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济南市深入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抓好黄河两岸、流域内湿地、河湖水系等一体化综合治理,着力打造节水典范城市,全力保障黄河安澜。累计整治中小防洪河道22条、总长度达264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2022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15.6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较2019年下降24.8%。连续21年保持国家节水城市称号。广大市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泉护泉,趵突泉泉群实现20年持续喷涌。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形成了十大发展优势:即战略红利交汇叠加,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数字赋能势头强劲,人才保障基础坚实,金融服务优势突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城市品质生态宜居,人文环境厚重淳朴。
今年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
去年召开的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锚定“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进一步明确了济南新的发展方位:即在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打造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中,打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济南市重点聚焦“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全力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四方面发力。
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提升产业能级。努力打造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达1.4万亿元;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特色产业集群2个。今年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3、6.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4、33.3个百分点。聚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以济钢为代表的东部老工业区累计搬迁改造企业80余家;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顺利通线,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整车下线,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竣工投产,临工重机超大型挖掘机项目开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58%,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0%以上。“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9%,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跃居2022全国数字经济城市排名第6位。“十四五”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9.7%、居全省前列。聚力强化项目支撑。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战略机遇,坚持以“项目突破年”为主要抓手,印发实施《济南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动态谋划了1830个经济社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8万亿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