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华科技调度中心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可以在线诊断生产厂区内160台主机设备电机运行情况。
“这个系统可以了解设备的振动、负载、温度、电流等状态,实现了手机端实时监控。”东华科技信息技术员刘钦河介绍说。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国第一个实施水泥“工业大脑”工艺优化数字化战略的东华科技,今年5月开启2.0版测试并准备近期正式上线。刘钦河说,“工业大脑”2.0打通了生产控制全链条,实现了水泥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控制。此外,东华科技已经建成了水泥行业碳资产管理平台,对生产环节碳排放进行全过程管控,为公司布局“双碳”驱动制造业,释放绿色先进产能提供了基础。
建材是淄博淄川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今年,淄川区围绕构建“43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年,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基建的“四新”产业强力倍增,建材建陶建筑、商贸物流电商、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的巩固提升,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效突破,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像东华科技一样,一大批优势企业聚力锻长板、强弱项、固底板,开启了产业升级优化以及数字化转型之路,成为淄川区主动融入全市协同发展格局、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突破、新跨越的基石。截至8月底,淄川区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2.8亿元,同比增长42%。在今年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淄川区第6次获得优秀等次。
数字化升级 传统产业开启低碳模式
9月21日,行走在东华科技厂区,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园区绿化,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家建材企业。
“我们是国家级绿色工厂,可不是指的厂区环境,而是依靠科技创新,攻坚低碳减排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东华科技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罗少鹏说,早在2018年东华科技就开始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谋求绿色低碳发展。
成立于2004年8月的东华科技,年可生产熟料、水泥、矿粉1000万吨。2018年,东华科技成立“东华智能制造研究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熟料生产的专家经验进行深度融合,使用生产中海量的数据搭建模型,研发水泥“工业大脑”,来管控生产过程中风、煤、料的最经济组合,实现了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目的。上线运行后,综合能耗下降6.73%,质量稳定性提高28.48%,生产运行参数稳定性提高30%。
罗少鹏说,“工业大脑”的建立,让过去统计表上的数据“活”了起来,不再是一堆资料而是控制生产过程的关键。
通过数字化改造,东华科技搭建起了集矿山开采、熟料、水泥、矿粉、发电、固废处置为一体的绿色建材产业构架。2022年,东华科技开启氨供氢替代煤在水泥熟料生产线中的绿色氢能降碳工业化示范应用,成功入围全国建材行业首批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榜单,一期实现6%的煤炭替代。
今年6月,淄川区公布了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快建设绿色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和服务升级,按照“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思路,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进实施“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全面提升产业内涵发展水平。其中,以东华科技、山水水泥、金狮王陶瓷、沈淄耐火等企业为引领带动,做精做专水泥、建陶、钙业、耐材等特色传统产业,力争到2023年底,建材建陶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建筑产业实现产值1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