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德州发挥集成改革政策优势,助力249万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德州发挥集成改革政策优势,助力249万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2024-07-04 18:09:0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近日,记者走进德州乐陵市花园镇大韩新村“共富工坊”服装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工作台,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加工着各色布料,忙碌而专注。

“之前一直在家带孩子,还要照顾老人,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自从附近有了这个服装厂,上班之后既不耽误照顾家里事,每月还能有三千多块钱的收入,我对眼下生活很满意!”44岁的刘武官村村民孙霞高兴地告诉记者。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德州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旨在通过系统性、集成性的改革举措,破解影响和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和障碍,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工者有其位”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就业人员达到24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86.6%。

政策引领,打造多元就业新格局

“我一直想为自己家乡做点事,但一直没有机会。正好赶上2019年乐陵市实施‘雁归工程’,号召在外创业人才返乡,我回村担任了支部书记。”乐陵市花园镇大韩新村党委书记韩向勇说,回来之后最需要关心的就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吃饭问题,当时村集体却没有一分收入。2020年9月,在乐陵市政府乡村振兴资金扶持下,韩向勇带领村民在村里建了一个服装厂,解决了160名留守妇女就业,现在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5万元。

有了村集体收入,2021年初,他建起了暖心食堂,供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饭,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后来又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可以来这里免费辅导作业。

2022年,花园镇搞起了产业联盟,把镇上十几家服装厂整合起来,大家一起派订单,协调搞产销。韩向勇负责拿订单,其他厂负责生产,通过整合原料纺织、面料加工、服装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带动15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

近年来,德州市大力实施“雁归兴德”工程,设立1000万元返乡创业扶持资金,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等“七类人员”回乡创业。相继开展“强村共富合伙人”招募、培育“归雁创客”等专项行动,建成返乡创业园、电商孵化基地等89处,回引返乡创业能人2749名,带动8.9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除了优秀的带头人,产业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一个产业的繁荣不仅仅依赖于个别人的领导,更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

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统筹规划家具产业园,小企业、小作坊集中进入园区,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带动15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武城县广运街道孙河沟村麦暖香“共富工坊”,打造“原生态·纯手工”石磨面粉、特色花糕,同时发挥村党支部书记电商直播人才技能优势,发展线上直播带货,从生产到销售打造绿色产业链,带动5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齐河县华店镇打造就业和人才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人员求职与企业用工双向匹配,通过平台对全镇人才状况全方位了解,同时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岗位资源,打通群众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该平台自运行以来,为全镇1200余人提供了合适的就业岗位。

据了解,德州市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聚焦全市10个中心镇和11个特色镇,实施“强镇固基三年行动计划”,新建现代农业、新型康养、农创文旅等“家门口”项目1180个,吸纳劳动力就业4.2万人。全市建成乡镇产业园区67个,提供就业岗位16.3万个。

公益筑梦,守护困难群众就业蓝天

“叔,最近天气炎热,咱两家离这么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给我打电话。”6月25日,乐陵市杨安镇郑家村“互助公岗”工作人员郑清华来到村低保户郑俊礼夫妇家中,一边帮助打扫卫生,一边细心地叮嘱。

由于家中92岁的老母亲需要人照料,61岁的郑清华只能在家务农、料理家务,一家人的所有开支仅靠他独自支撑,而郑俊礼患有类风湿,行动不便,妻子陈先芬患有癫痫,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互助公岗”的设立,让郑清华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让郑俊礼夫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和温暖。这不仅拉近了邻里情,同时也实现了低收入人口增收和服务对象家庭解困的双赢局面。

自2022年以来,为解决部分困难户、低保户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外出务工等就业问题,德州市民政局以公益性岗位开发为契机,创新推行并开发“民政互助公岗”,让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低收入者,就地就近帮助“老弱病残幼孤”等特困群体解困,创新困难家庭增收新路径,推动“弱有所扶”有新突破。截至目前,德州市已为低收入群体安置互助公岗5160个,惠及全市城乡困难家庭9000余个,低保或特困人员已有1932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与郑清华不同,齐河县华店镇华中社区居民郭兰英自去年成为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后,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我在幸福食堂给老人发饭,打扫打扫卫生,擦擦桌子拖拖地。我岁数大了,出不去,自打来这工作,我每天只需要工作两个小时,每个月都有400来块钱的稳定收入,也耽误不了家里的活,挺满意的。”68岁的郭兰英高兴地说道。

郭兰英的经历只是德州市推行公益性岗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德州市围绕就业困难群体,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聚焦基层工作实际,设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五大类”公益性岗位,开发卫生保洁员、乡村快递员、养老护理员、水利设施维护员等30余种岗位,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8万个,在岗群众达7.7万人。

培训赋能,点燃农村劳动力发展引擎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关键在于激发和提振农民的内生动力,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欢迎大家进入直播间,现在我手上拿的这款产品正是我们村自产自销的原生态石磨面粉……”6月26日,在武城县广运街道孙河沟村的麦暖香“共富工坊”,35岁的孙河沟村民张立宁正在直播。

“因为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没办法出去工作,村里正好做这个石磨面粉,还开通了电商直播,我就想着来试试。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我掌握了直播带货的技能,感觉这个工作挺适合农村宝妈的。”张立宁告诉记者,每月收入不固定,要看直播时长,少的时候2000元,多的时候4000多,因为要顾及家庭,张立宁表示很满意这份工作,希望以后能带动更多的宝妈参与进来。

近年来,武城县针对留守“宝妈”既要照看孩子又要照顾老人的现实问题,举办“网络创业+乡村振兴”网络创业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直播方向与内容、直播场地的布置、团队中控及运营等多个方面。今年以来,共计开展技能培训17个班期,共550人次接受培训;创业培训13个班期,共308人次接受培训,提升了劳动力的创业能力。

据了解,为破解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够”问题,德州市创新培训方式。一方面,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鲁菜师傅”“山东手造”和新业态新模式职业技能培训等特色培训,今年以来共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937人次。另一方面,探索“农民工免费上大学”新路径,确定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县(市、区)电大教学点开设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专业课,三年内帮助1000名农民工实现“大学梦”,已招收628名农村劳动力入学,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工学历层次和从业能力。

同时,创新推广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公布快递员、代驾员等36项工种目录,全面推广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探索直播培训、线上培训等新模式,“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实现从“培训找人”到“人选培训”,共发放培训券7.8万张,使用率近7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德州市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集成性、先行性的探索实践,也是一项兴村富民的民生工程。通过近三年的持续深化,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协作格局,在促进农民群众就业、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同有关部门,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服务体系、增强乡镇园区吸纳、回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等方面,推出一批改革创新性项目和制度性成果,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德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范伟说道。

(来源:大众网)

(责任编辑:徐智勇)
关键词:德州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