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王永训的花灯工坊里可谓是忙得热火朝天。各式各样融合了潍坊风筝技艺的花灯作品整齐摆放了好几间屋子,“有的你们今天来能看到,明天说不定就被外地顾客看好拉走了,我们这些花灯卖得非常快,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客户。”王永训说。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一件融合了潍坊风筝和花灯元素的“中国龙”花灯惊艳亮相。这个项目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风筝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永训及其团队精心制作。非遗“出海”进行文化交流,对于潍坊来说早已经不是一件稀奇事,近年来,潍坊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坚持创新,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出圈”路。
全力打造“产业+文化+市场”模式
“非遗传承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市场才会有产业,有了产业我们就能培训工人上岗生产,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来。”王永训说,产业、文化、市场三者缺一不可,共建共生。作为潍坊市大型风筝展览创始人,现代、传统风筝代表人物。王永训生于潍坊市高新区马宿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里,1989年毕业后,王永训带着对于潍坊风筝的热爱来到了杨家埠风筝厂参加工作,从事风筝扎制、绘画等工作。直到1991年5月,已经小有本领的王永训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潍坊风筝走上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1992年,他创建了天成风筝厂,2008年,又将天成风筝厂改为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
在王永训看来,只有结合生活实际将文化产业市场做大做强,才能让这一文化内容真正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让非遗文化以创新性的发展在市场中得到检验,以此让整个文化产业扩大板块,将会成为文化发展的有力助力。
与传统的花灯不同,结合了风筝技艺制作的花灯很多都能实现“穿线即飞”。用制作风筝的竹子来搭建花灯的骨架,不仅仅能减少花灯的重量,打破花灯和风筝“次元壁”,还能减少运输成本,让潍坊的花灯有机会又有实力“飞得”更高更远。“就以最常见的龙头风筝为例,里面的骨架全都是竹子做的,当你想放风筝的时候穿上线就能拿到室外放飞,当你想当花灯的时候,在里面放上灯就能具备最基础的观赏性与装饰性。”王永训说,其实花灯和风筝在技艺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大技艺,花灯讲究“扎、糊、绘”三大技艺,最典型的差异就是在外观造型上,风筝要考虑能不能飞上天,故而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讲究对称和平衡,要考虑风力的影响,整体更为“板正”。但花灯只需要考虑造型够不够出彩好看即可,二者结合无疑是增加了风筝文化的实用性,同时也让花灯变得更为丰富精致,经济效益更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文化间“合作共赢”。
而且在传统市场的概念里,风筝和花灯都是季节性很强的商品,一个是天暖气爽的时候适合户外的运动,一个是逢年过节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感”,二者在季节上形成了互助互补,扩大了市场的活力与生存空间,让两种文化产业在融合之后变得更有生命力与创造力,也让潍坊的非遗文化拥有了更多机会。
非遗“出海”让世界看到潍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