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养老服务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共建有养老机构301家,其中医养结合型284家。在镇(街道)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5处,在村(社区)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养老服务站1313处。养老助餐服务普及扩面,建成老年助餐机构1400家,2024年以来累计服务1924.6万人次。此外,青岛市对1.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获得优秀等次,建成青岛市养老服务促进保障平台和智慧消防平台。
夯实老龄和养老事业发展基础。青岛市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实行评估结果全市互认,各部门按需使用;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开展“五床联动”试点,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质量;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此外,选择31个乡镇(街道)开展基层赋能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按照“一年镇街试点,一年县域试点,一年全域提升”的计划,以点带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民政专项事务服务水平
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青岛市共登记社会组织10825家,占全省近六分之一。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岛城红帆”作用,修订出台《青岛市社会组织负责人人选审核办法》,选派23名党建指导员入驻625家直属社会组织开展指导帮促,成立党组织163家,评选89个三星级以上党支部、10个党建工作示范点,基本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市810家行业协会商会完成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青岛市被民政部遴选为“十四五”行业协会商会新型综合监管观察点。出台《青岛市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办法》《青岛市社会组织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试行)》,完善各部门协同联动的新型综合监管机制,每年抽查检查社会组织100家以上。此外,全市社会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13家,化解矛盾千余起。
促进慈善事业规范发展。青岛市现有慈善组织106家,取得税前扣除资格的有34家,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58支,开展慈善服务项目502余个,受益群众20万人次。11支社区慈善基金入选山东省“金种子”社区慈善基金,14个爱心企业、个人和慈善组织荣获第八届“山东慈善奖”,居全省首位。连续两年高规格举办“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策划公益慈善项目,累计筹集慈善资金近2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建立慈善组织综合监管机制,会同公安等6部门对全市慈善组织进行拉网式摸排,将相关信息纳入“智慧公安”政保平台,实现全过程闭环监管。近五年福彩销售总量及增量均居全省第一。
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青岛市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巩固全国首批“跨省通办”试点成果,完善跨区域婚姻登记配套措施,采取固定加流动方式开展登记服务,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效率和质量,深度挖掘百年中山路、“影视之都”等文旅资源,安娜别墅、青岛电影博物馆成为“网红”婚姻登记处。持续做好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及传统墓葬点摸排整治工作,建设公墓数字化监管平台,形成殡葬管理长效机制。获批全国首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搭建流浪乞讨人员AI识别应用,推动救助服务全覆盖、均质化。
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水平。青岛市进一步优化道路命名审批流程,加大城市新建道路的命名力度,深入开展异常道路摸排整治,彻查无名道路存在的盲区、死角,启动非市政道路命名工作。推动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加快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上图,地名信息化、地名文化传承保护、“青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建设等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结合青岛历史文化特点,推出《青岛文化地图》《青岛地名志》《青岛地名词典》《地名里的青岛》等一批优秀地名文化图书作品,彰显青岛城市底蕴。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