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命题,县域经济该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是囿于资源禀赋的“先天论”,还是敢于无中生有的“创造论”?是重复传统路径的“跟随者”,还是定义新赛道的“领跑者”?
在青岛北部156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莱西正以一次次贯穿理念、产业与治理的“破局”,在特色产业、文旅、民生等领域创造一个个“惊喜”,以此来探寻县域经济的“破局之钥”。
莱西白茶、水产三件套、羊肚菌等乡村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不仅成为“爆款”,也成了富民增收的“金钥匙”;以“莱西周末”品牌为总抓手,聚焦莱西美食、体育赛事、考试经济等持续发力,打出一套“美食+文旅+体育”的高质量“组合拳”,激活全域流量,整座城市升腾起生机勃勃的烟火气;在全国率先探索“名院托管、县域托底”医改模式,实现从“医疗洼地”到“病有良医”蝶变,破解了72万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这只是一个缩影。“县域发展如同围棋博弈,既要在局部创造‘活眼’,更要在全局构筑‘厚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莱西市委书记周科以“棋道”阐述城市发展理念。
当下的莱西,正以持之以恒的专注与精进,不断带给外界“惊喜”:低空经济“无中生有”,不断抢占发展先机;石墨新材料产业“有中更优”,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进发;“莱西经验”的改革基因衍变为乡村振兴新动能,产芝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共富密码”引来全国考察团……在“县域经济2.0时代”的竞逐中,莱西正以“小城要有大作为”的信念,生动诠释着县域经济的“未来时态”。
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担任莱西市委书记第四个年头的周科,向记者细致描绘莱西新一年的思路打法。在他看来,站在“莱西会议”3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莱西要坚持在更宏阔的坐标系中谋划自身发展,善于运用平台思维、互联网思维、扁平化思维等,聚合各方资源,赋能莱西高质量发展,不断攀登新“高峰”。
观愈宏而行若微。“我们将锚定塑造青岛北部协调发展新优势这一目标,聚焦先进制造、食品饮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2+2+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2个细分赛道,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为牵引,拿出务实举措,不断引进新变量、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全力推动各方面工作提质增效,让莱西带来的‘惊喜’更多一点。”谈及未来发展,周科信心满怀。
△莱西市委书记周科(邢志峰摄)
1
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记者:去年底,省政府正式批复莱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青岛都市圈综合性节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城市三个明确定位。面对这一新定位,莱西如何破题,筑牢战略支点?
周科:这一定位实则是让莱西完成“三个转变”——从承接辐射的“末梢”转变为资源汇聚的“节点”;从产业跟跑的“配角”转变为新兴赛道的“主角”;从生态屏障的“守护者”转变为价值转化的“开拓者”。这与莱西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相一致,既是我们下步发展的前进方向、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要求。
要建设“青岛都市圈综合性节点城市”,必须提升产业人口综合承载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承接好青岛主城区“外溢”的产业资源,也要成为青岛推动发展资源向北延伸,带动城市发展全面起势的关键一环,系统推进旧城旧村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等任务,持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更大力度服务和融入青岛都市圈发展。
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就必须把准新兴产业发展这一关键,紧扣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全力抢抓新赛道,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要建设“生态休闲宜居城市”,就必须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我们将以“莱西周末”为主抓手,以莱西湖、仙足山“一山一水”和大青山、大小沽河、姜山湿地等先天资源为依托,广泛培育民宿、农事体验、露营等多元业态,真正把山水景观资源转化为城市吸引力、人流量,进而带动经济流量。
△莱西加快低空经济布局
记者: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莱西如何以“有解思维”进行产业突围?
周科:当前县域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相仿、问题相似,谁能把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谁就有可能得到市场主体的青睐,进而实现弯道超车。
要想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需要我们全面整合各方力量、用好各方资源,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围绕产业链深度布局。
我们将突出精准招商,进一步健全莱西市级统筹、部门镇街协同、专业团队主战的一体化招商体系,发挥好重点产业“链长制”,持续健全完善首谈首报、信息共享等机制,立足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赋予莱西的智能座舱细分赛道,精准招引一批关键项目。围绕优化配套布局,紧盯智能座舱、固态电池细分赛道,瞄准智能化方向,引进一批智能车控、智能电控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导本土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升级产品,不断完善关键零部件配套,提升整车生产和本地配套能力。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组合拳”,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壮大。
位于莱西市的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总部基地生产车间,工人在进行焊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