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潮涌千帆竞,双拥情深万木春。
从1937年天福山起义的星火中淬炼出四支铁血劲旅,到65年不停航的“拥军船”航迹仍在浪尖续写,八十八载春秋里,威海用“军爱民、民拥军”的双向奔赴,描绘出军民鱼水情深的绚丽画卷。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桂冠第九次花落威海,荣成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两连冠”。“一城两模范”,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成为威海这座滨海之城赓续双拥优良传统、创新双拥工作实践的最高褒奖和最好见证。
红色传承薪火相传的双拥基因
威海的双拥传统,是一部用热血与忠诚书写的壮丽史诗。
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的枪声划破胶东夜空,打响了山东抗日第一枪。这支英雄的队伍,先后走出了4个集团军、300多位共和国将军,孕育了闻名全国的文登“烈士乡”和荣成“将军县”。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马石山十勇士”舍身护民的壮举、“胶东乳娘”哺育革命后代的深情,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威海人民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续写着双拥新的篇章。
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宋家庄村,只有64户、141人。村子虽小,却开创了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河。此后,“兵妈妈”志愿服务队、“拥军车队”等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双拥精神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在这些闪耀的群星中,院夼村“拥军船”的故事尤为动人。黄海深处的苏山岛,面积仅0.48平方公里,却是我国重要的领海基点。1960年,院夼村村民被驻岛官兵从海难中救起,为了报答驻岛官兵的救命之恩,更出于拥军的家国情怀,朴实的院夼人主动承担起义务接送官兵及亲属和协助运输物资给养的重任。自此,院夼村的第一艘拥军船扬帆起航,从手摇舢板到机动船,六任船长接力航行20万公里,接送官兵及家属10万余人次。第五任船长钱钧堂曾因大雾撞船,撞掉四颗牙仍坚持运送物资:“只要部队需要,船就不能停!”2021年,“拥军船”船长集体当选“全国最美拥军人物”,这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航线,成为军民鱼水情的时代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