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下,青岛作为东部沿海经济重镇,以赛道精准布局、科技创新引领和场景生态构建为三大支点,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路径,为城市能级跃升提供了新动能。
赛道选择
精准锚定产业升级突破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呈多点爆发态势,赛道入口“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在赛道选择上“稳、准、狠”下好先手棋,是对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层考验。
去年12月,青岛市印发《关于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优先发展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3个优势产业,超前布局1批未来产业,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每个产业下,都设定了着力突破的细分赛道。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车规级芯片、新型显示技术、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等赛道;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等赛道。
这些赛道综合考虑了技术成熟度、市场发展空间、产业成长性、发展带动作用以及青岛市基础条件等因素而确定。结合这些因素,青岛对细分赛道分为聚力突破、重点发展、积极布局3类加以推进。
青岛市还统筹各经济部门产业研究机构力量,聚焦“10+1”产业及细分赛道开展深度研究,定期形成高质量产业研究成果,研究重点产业、细分赛道突破发展路径,编制分产业和重点细分赛道行动方案和产业图谱,合理规划各产业细分赛道的重点承接区(市)布局。
科创驱动
构建产学研融合生态圈
青岛市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先发优势。据青岛市科技局统计,在基础研究领域,青岛市共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省重点实验室85家。在技术创新领域,青岛市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4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156家。
在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航天测控可视化等方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细数一下,近几年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天舟”系列飞船、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测任务、深空探测工程“天问一号”等50余次航天任务中,都有该实验室提供的技术护航。
科技创新要想催生新质生产力,还须迈过成果转化的门槛。海洋一类创新药BG136当前正处于临床二期阶段,它的诞生就是青岛“蓝药”成果转化新范式的产物。BG136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说:“2018年,青岛国信制药有限公司与研究院签下5.35亿元的转让协议,先期投入数千万元,定下‘娃娃亲’,联合开展中试研发,为BG136进入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2024年,青岛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亿元;面向52家重点高校院所机构和128家重点企业征集成果和需求4100余项,促成“校企牵手”合作775项。
场景赋能
打造技术应用试验场
青岛市高度重视场景创新工作,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开展场景清单遴选发布,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场景应用实验室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认定场景应用实验室5批次110家,遴选发布了两批次135项场景清单,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场景动能”。
4月16日,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办2025年第一批青岛市场景清单发布推介会,清单遴选发布优质场景62项。
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是青岛本土诞生的优秀场景清单企业之一。2020年8月,该公司在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孵化成立,现已发展为一家针对新兴产业废弃物提供绿色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建成青岛首个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工厂。
青岛市的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政策牵引(通过产业规划明确发展优先级)——生态赋能(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场景催化(以真实应用反哺技术创新)的完整闭环,这种“战略定位—创新突破—市场验证”的协同模式,或可为同类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