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青岛市在经略海洋中向“高地”进发

青岛市在经略海洋中向“高地”进发
2025-05-21 18:11:2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和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大院大所、高校集聚优势,并以此为依托,加快吸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打造独一无二的海洋人才“强磁场”。

牛耀龄是海洋地质与海洋地化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回国后,面对多个城市抛出的橄榄枝,他最终选择来到青岛。“做科研,平台非常重要。”牛耀龄认为,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他们更关注能否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他所在的崂山实验室能够为他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和突破提供强力支撑。

平台是引才聚才的“聚宝盆”。目前,中国海洋大学集聚了11位住鲁院士,680名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有力支撑国家海洋事业兴盛和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包振民、陈松林院士领衔的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集聚了近百位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水产种业人才团队,服务青岛打造“蓝色种业之都”。

海洋人才集聚,离不开政策、资金加持。近年来,青岛持续开展“现代海洋英才”评选活动,每年评选10人,最高奖励30万元,激励海洋人才创新创业。同时,不断推进“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实施“定制化”人才服务,在人才评价、住房、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保障。

例如,青岛积极向涉海高校院所放权,探索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15家涉海高校院所自主荐才权,在青岛拔尖人才评选中给予自主推荐配额,直接进入终审环节;针对崂山实验室,出台“自主荐才”工作实施办法,对其自主认定的领军科学家、卓越科学家等,无需评审直接认定为青岛A、B、C类高层次人才。

数据统计,目前青岛海洋人才已近40万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中,涉海人才占比超33%。面向未来,青岛正完善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吸引集聚更多海内外海洋人才,力争到2027年,青岛海洋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比重达20%。

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开花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真正擦亮“海洋科技城”名片,破解海洋科研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让海洋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青岛一直在探索中。

2024年12月,青岛成立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立联席会议、需求引导、成果跟踪汇集、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激励、项目投融资等6项海洋产学研对接工作机制,征集科技成果800项、研发项目200个、问题建议30条,形成首批“一库、一账、一清单”,推动海洋科技成果早发现、早对接、早合作、早转化。

在此基础上,今年5月,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举行。会上,青岛发布12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现实指导和参考;发布“43+70”首批海洋科技供需清单,推动成果转化从“分散对接”转向“清单化导航”,同时发布80项金融产品清单,为成果产业化落地提供金融保障。现场,共促成16项合作意向,涉及海洋电子设备研发、海洋药物创新、渔业养殖技术等多个方面。

俯下身子认真挖掘可供产业化的海洋科技成果,以引导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搭建成果转化的桥梁,青岛海洋系统各部门不断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此外,青岛还通过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海洋科技大市场等平台,汇集多方创新资源,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其中,海洋科技大市场自建成启用以来,已促成产学研合作121项。2024年,青岛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7亿元,同比增长26%。

关键词:经略海洋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