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在德州市临邑县宿安乡,刚采下的芦笋带着清晨的露珠,鲜嫩翠绿,几名工人将分拣好的芦笋整齐码放在一旁,熟练地切去多余部分后放入箱子中,接下来,这些芦笋即将开启奔赴市场的旅程。
这几年,在宿安乡的广袤土地上,一场有关农业的变化正悄然发生。曾经,这里的人们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收入不高,且宿安乡半砂质土壤居多,保水保肥能力差,这对传统作物的生长很不利。
但换个角度,半砂质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再加上宿安乡地势较高,却为一种特殊的作物——芦笋,提供了天然的生长温床。芦笋作为深根性植物,根系发达但不耐涝,宿安乡的这些自然条件仿佛是为它量身定制。
于是,2017年9月,芦笋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经过两年的精心养护,2019年夏天,宿安乡迎来了芦笋的第一茬采摘,尽管当时亩产只有八九百斤,但芦笋展现出的品质却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种出来的芦笋口感脆嫩,绿色有营养,品相也十分出众。”宿安乡副乡长许同新说。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价格和客户的不稳定成亟需解决的问题。
转机出现在2021年底,宿安乡正式与山东中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公司进行统一收购,并将这些芦笋出口到日韩和欧洲部分国家。如今,宿安乡成片连方的1156亩土地上,全是郁郁葱葱的芦笋,亩产也提升至1500——1600斤。“笋的生长期限是十多年,我们现在是第八年,现在亩产量正是旺盛的时候。价格高的时候,批发价能卖到9元钱一斤。去年,我们芦笋的销售额达到了上千万。”许同新自豪地说。
据了解,芦笋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具有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降低血脂、利尿排毒等好处,是健康养生的优质食材。
宿安乡的芦笋一年采收一次,采摘期自4月20日左右开启,持续至6月底,之后便进入养根阶段。眼下,正值芦笋采摘期,走进芦笋种植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每天都需要200到250人在地里采摘芦笋,只见他们双手如飞,将鲜嫩的芦笋剪下。为了保证芦笋的口感,采摘时只需要剪最上边20cm左右的长度,而靠近根部的白色芦笋则会被扔掉。不过,这部分芦笋的营养价值其实和上部的一样高,看着这些被丢弃的“宝贝”,宿安乡的干部和群众心里有了新的想法。
为了充分利用那些被扔掉的芦笋根部,宿安乡计划引入先进生产设备与工艺,打造芦笋茶、芦笋面条、芦笋啤酒、芦笋果蔬汁等多条特色生产线,构建以芦笋种植基地为核心,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从新鲜芦笋到芦笋制品,未来,宿安乡的芦笋将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采访当天恰逢面条机到货,这台机器能制作出一根根散发着清香的芦笋面条。“将本应扔掉的芦笋榨成汁用来和面,再做成面条,味道十分鲜美。”许同新说。
除了芦笋产业,宿安乡还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今年,他们还在芦笋基地养殖了100多亩的金蝉,采用套种的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还打造了直播间,通过网络平台,将宿安乡的芦笋等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去年,在省派第一书记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积极与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对接,引进了新品种,目前已经进入了育苗阶段,新品种的芦笋亩产能提升一倍,达到亩产3000斤。”许同新表示,通过不断丰富芦笋衍生产品矩阵,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擦亮“宿安芦笋”品牌名片,以产业振兴帮助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为乡村共富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