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海边民宿里,有越来越多选择“48小时逃离”的年轻人——周五下班后飞抵青岛、周日深夜返回,只为在沙滩上看一场日出。这些看似冲动的行程,实则是都市青年对日常压力的疗愈。
社交资本的积累让消费行为具备了公共属性。一场山海婚礼的照片可能在朋友圈收获上百点赞,一个限定版盲盒的开箱视频能在小红书获得数万浏览。
为新场景赋能
读懂这些情绪密码,当下的青岛正像布局产业体系一样精细化布局消费赛道,力图通过自身的资源禀赋BUFF叠加,抓住快速增长的风口。
青岛明确提出,要打造“大型音乐节会聚集地”、促进“文博消费”、探索“IP+消费”、激活体育消费,规划了多个新情绪消费细分赛道的发力方向;今年4月,借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的聚光灯,青岛提出要打造“目的地婚礼”城市,制定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加码“甜蜜经济”。通过政策先导,为消费细分赛道定好方向和路径。
在此基础上,青岛进一步通过发放消费券,为市场注入流量转化的“催化剂”。近期,随着大流量演唱会的密集开演,以及毕业季、暑期等旅游高峰期的到来,青岛发放1000万元的餐饮券与住宿券,并联动支付宝、美团等平台企业发放各类消费券470万元,让消费者“吃得实惠”“住得舒心”。“进店约30%—40%的消费者都使用餐饮消费券,而且家庭客群和年轻人明显增多。”渔荷食町区域经理王源表示。
比起消费券的短期效应,“一票到底”玩遍青岛的长效机制也逐渐成型。比如今年的青岛马拉松举办期间,青岛推出“青马消费周”,参赛者可享景区免票、酒店折扣、商圈特惠,实现“一人参赛、全家畅游”;在演唱会期间,青岛也频频推出票根联动活动,消费者可凭票游览景区、享受酒店和餐饮优惠。
“本来只是想去青岛听一场演唱会,但在看到凭华晨宇演唱会门票可以打折游青岛电视塔、云上海天这些景点后,我和朋友都决定在青岛深度游了。”来自淄博的杨梦雪说,凭票根打卡景点能节省很多费用,非常划算,“没想到一张门票就可以玩转青岛,下次还要来!”
通过深耕各类消费新场景,特色鲜明的消费IP正在逐渐清晰。这不仅是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路径,也将成为青岛深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力砝码。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