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90人、市级553人,非遗工艺大师队伍不断壮大。同时,推动非遗技艺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设立非遗综合培训基地、技艺传承中心和大师工作室,开设木版雕刻、年画绘制等特色课程,采用“师徒传承+现代课堂+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并举办“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年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500余场。
100余名工艺大师活跃在产业一线,带动核雕技艺从业者从最初的5人增长至2000余人,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扶持建立老猫花灯、望留全驴宴、高密泥塑等特色非遗工坊基地137处,设立“非遗匠人创业孵化基地”,为大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场地支持、政策支撑,“潍州非遗匠人”品牌前景更加广阔。
发掘就业蓝海,加速促进增收转化
在很多人看来,非遗或许只是一门“老手艺”,实际上,它涵盖着手工艺、表演艺术、文创设计、节庆民俗等多元领域,非遗产业中隐藏着广阔的就业“蓝海”。
一直以来,潍坊坚持创新实践,紧盯“三个坚持”,让文化产业赋能民生改善,为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促进就业创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潍坊经验”。
坚持走规模化发展促就业道路。积极开发非遗特色项目,以风筝产业为龙头,培育700余家风筝企业、商户,形成从设计、制作到销售、衍生的完整产业链,吸纳从业人员10万余名。
坚持走重点帮扶稳就业道路。在潍城区建设21家非遗工坊,为大龄人员、留守妇女等重点待就业群体,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超万元。技艺要求较高的嵌银髤漆、核雕等工坊吸引培育青年创客2000余名,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坚持走产业延伸助就业道路。通过非遗产业链条带动原材料、包装、营销、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依托600多年历史的“崔字牌小磨香油“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打造“石磨香油文化园“,带动芝麻种植、加工、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形成“一粒芝麻到一条产业链“的就业辐射效应,创造2万多个就业岗位,实现非遗产业促多元就业良性循环。
在潍坊这片文化沃土上,非遗技艺正从历史深处走来,化作百姓手中的“金钥匙”,开启就业增收的致富门。从红纸上的年画到指尖的核雕,从翱翔的风筝到悠远的古琴,传统手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
持续擦亮“潍州非遗匠人”金字招牌的潍坊,正让更多“老手艺”变身“新产业”,为新时代非遗传承与就业创业融合发展,写下独具特色的“潍坊答案”。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