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潍坊,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年画作坊里,老师傅握着孩童的手,在红纸上拓印出浓浓的年味儿;刻刀起落处,核雕艺人将方寸果核化作精妙绝伦的艺术品;竹篾翻飞间,一只只五彩斑斓的潍坊风筝正从匠人们手中渐次成型。
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与劳务经济部署要求,以“潍州非遗匠人”品牌为纽带,构建起“非遗技艺传承+技能生态构建+产业价值转化”的全链条发展模式,让非遗技艺摇身一变成为“摇钱树”,让老手艺撑起数十万民众就业增收“新饭碗”。
深挖非遗资源,品牌底蕴不断夯实
潍坊拥有600余年非遗传承历史。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国家级非遗、125项省级非遗,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美术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潍坊以“传承非遗技艺、赋能就业创业”为核心定位,打造“潍州非遗匠人”特色品牌,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时代价值,将全市非遗瑰宝精心打磨,锻造成一把把打开就业增收之门的“金钥匙”,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具有鲜明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就业创业新路径。
数据是发展成效的最好见证。2023年以来,潍坊吸纳输出劳务人员共计20余万人,潍坊风筝、高密剪纸、诸城派古琴等项目年产值迈上50亿元的门槛,“一县一品、一技一业“的非遗就业格局已然成型,传统文化在这片沃土上焕发出蓬勃的经济活力。
品牌建设的持续推进,也让潍坊收获了多重效益加成——文化传承创新获得新动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城市形象增添新光彩。越来越多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在这里涌现,潍坊市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当潍坊风筝为李子柒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的亮相插上梦幻翅膀,杨家埠木版年画、青州花毽闪耀央视非遗春晚……这些精彩瞬间,正映照出潍坊非遗“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靓丽身姿。
健全培育体系,人才活力持续激发
“我是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的赵宁,专程来潍坊就是拜张老师为师,学习嵌银技术。”赵宁口中的“张老师”,是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第五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华。迎着直播的风口,张国华带领团队将嵌银髹漆技艺搬上“云端”,做起了非遗主播。除了“云”授课,他还在众多线下教学点中培养学员,赵宁就是其中之一。
在潍坊,张国华的传承实践并非个例,而是一个生动的缩影,是潍坊不断完善人才培育体系的趋势使然。潍坊率先把“潍州非遗匠人”技能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工程,建立了“从业者+传承人+工艺大师”三级梯队培养机制,并构建“人社主导+文化协同+院校支撑+大师传艺”的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