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威高广场的玻璃幕墙映照着栖霞街的青砖黛瓦,当属相街的民俗灯笼与至海港湾的巨鲸建筑在海岸线遥相呼应,威海市中心商圈已从零散商业体进阶成为有机联动的“生态系统”。
这个以威高广场、至海港湾、栖霞街等商业载体为核心的“大商圈”,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正以“产商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成为解读威海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密码。
空间重构:从商业集群到城市发展战略枢纽
当威海老港码头历经百年沧桑,以至海港湾的全新姿态重新亮相时,一场关于城市商业空间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这座12万平方米的超级文体商旅中心,宛如一颗璀璨新星,点亮了威海的海岸线。其全国首创的大跨度拱结构,形似巨鲸脊骨破浪而出,将威海依山傍海的地理特质凝练为建筑语言。而这,只是威海中心城区商圈空间重构的一个缩影。
在威海城市版图中,市中心的卫城商圈是最繁华的核心商圈,历经三十载商业进化,已形成有生态、有能级和吸引度的消费生态圈。
在这里,威高广场的落子奠定了商圈内核,属相街以卫城IP激活夜间经济,栖霞街通过“修旧如旧”完成文商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百货大楼、振华商厦、华联商厦等商业节点有机链接,形成有益补充。
而推动这一区域商业形态发生质变的,是至海港湾的横空出世。至海港湾的开业绝非一次普通商业体亮相,它以“海洋文化+消费升级+城市更新”的三重定位,正式推动威海中心城区商圈从“商业集群”向“城市发展战略枢纽”跨越。
这一突破了传统商业体物理边界的“大商圈”,通过幸福门广场、滨海步道等公共空间串联,形成“商业设施—文化地标—旅游景点”的立体网络。
在这里,商业空间与城市景观实现有机交融,文化艺术与消费体验达成深度耦合——既有威高广场的现代商业矩阵,又有栖霞街和属相街的青砖文化肌理,更有至海港湾的滨海消费场景。商圈既汇聚本地常住消费群体,又吸引八方游客,形成昼夜不息的消费活力场,成为展现精致威海魅力的重要窗口。
业态升级:从单一聚合到生态协同
当威高的时尚矩阵、栖霞街的文化肌理、属相街的民俗体验与至海港湾的海洋场景形成呼应,一幅“业态互补、流量共享”的商业画卷正在威海中心区域展开。
作为威海商业领域的新地标,至海港湾将互动体验空间与品质商业相融合,开业当日开铺率100%,品牌数126个、城市首店77个,首店率61%。项目聚焦潮流青年、旅游客群、年轻家庭、商务白领四大主力客群,引入了众多极具特色的品牌与业态,显著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与商业活力。
这种能级提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边商业体形成了良性互动。至海港湾与威高广场、栖霞街等的差异化定位,让商圈从单一业态聚合升级为有机协同的消费生态系统。
威高广场聚焦时尚消费核心地标,引入丝芙兰、乐高等国际知名品牌首店逾200家,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消费矩阵,构建以品质消费为内核的都市潮流枢纽。栖霞街聚焦百年商脉保护更新,成功培育省级特色商业街、齐鲁网红美食街区双品牌,入选山东省文旅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典型案例,实现传统街区功能迭代升级。
属相街则以“十二属相”为线索,以文化创意为载体,融合“网红”经济模式,打造了集非遗传承、文创手作、特色餐饮、住宿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主题风情街区。威海卫大厦B座、财金中心C座、华联购物等3座高端商务楼宇分别引入希尔顿逸林、漫心、桔子水晶等国内外高端酒店品牌……
差异化的业态布局,共同构筑起商圈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以来,卫城商圈累计引入城市首店114家,举办了乐高兰博基尼城市展、小米su7威海展等首秀首展活动10余场。未来将加速打造卫城大院、威海剧院等深植威海特色的商业新载体,以特色商业空间的迭代升级为支点,全面撬动消费能级的跃升。
城市更新:从空间改造到产业生态重构
曾经的威海老港码头,见证了威海从渔村小港到滨海名城的沧桑巨变。如今,老港码头的铁轨与吊机装置被保留下来,成为至海港湾负一层“可触摸的工业年轮”。二楼,“胶东海味儿”主题餐饮集群用鲅鱼饺子香唤醒地域味觉记忆,三楼观海书吧将大海融入阅读场景——这种“工业记忆+海洋文化+现代消费”的融合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商圈“购物盒子”的单一属性,正是威海商圈城市更新的独特表达。
商圈的深层价值,就在于以空间更新为支点实现城市功能的系统性重构。而从封闭港区到城市客厅的蜕变,是功能重构的关键一跃。至海港湾将40%空间让渡于2公里滨海步道、全龄观景平台等公共设施,这种“商业活力与民生服务”的有机渗透,让商圈真正成为承载城市生活方式的复合空间。
这种空间属性的转变,不仅优化了城市功能,还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恰好契合威海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时代机遇。至海港湾依托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以沉浸式光影秀、游艇码头等业态为节点,将刘公岛、幸福门等景点串联成滨海黄金旅游带,有力驱动区域商业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跃升。
在激活旅游经济的同时,商圈更深耕文化肌理以筑牢城市记忆坐标。栖霞街保留的同乐戏院、属相街复原的胶东民俗场景、至海港湾留存的老港铁轨,共同构成“可消费的城市历史”。不少本地居民认为商圈“增强了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转化为消费黏性,有效提升本地客群复购率。
站在威海“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节点,至海港湾的开业如同一个战略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中心城区的商业活力,更是城市从“滨海小城”向“区域中心”的能级跨越。
当老港的海风穿过玻璃幕墙,将数字艺术的流光与胶东海鲜的鲜香一同送抵游人鼻尖,威海商圈正以“多极联动”的磅礴之势,在胶东经济圈的画布上,绘制着以商业生态重构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壮阔图景。
(来源:最威海是环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