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生公司就是全国首批“三同”示范企业,2016年就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三同”预包装食品认证证书。对企业来说,“三同”可以助其降低经营风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政企聚力促衔接拓渠道
有了“三同”认证,相当于获得了市场准入“通行证”。要实现“同质”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同标”。
在福生公司一间办公室里,满满一柜子文件,都是关于生产标准的。为了解决标准不一的困局,公司组建技术团队,专门设立标准制定小组,开展内外贸标准衔接工作。
同一生产线上的同一产品如何同时满足内外贸两套标准?“先合并同类项,再筛选不同点,同时遵循‘择其高’原则,即哪个标准更严格,就选用哪个标准。”福生公司质检部负责人王娟表示,生产“三同”产品,从研发开始就承担了两个市场销售的使命,因此从原材料开始就全部都按标准高的来选用。
生产“三同”产品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做到既控制成本,又满足不同准入标准,而这仅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很难实现的。
近年来,青岛市场监管部门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上门、靠前服务,送政策、送知识、送方法,遵循择高原则推进标准认证衔接,目前已为70余家外贸企业在标准修订、工艺优化、管理升级、合格评定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内外销自由转型、顺畅切换。
除了“标准关”,企业要闯的还有“渠道关”。
在福生公司鳕鱼排加工车间流水线上,一条条鳕鱼被去骨、挑刺、斩尾。除了一遍遍人工摸刺,工作人员还要给鳕鱼“拍X光片”,确保鱼片上不留一根鱼刺。
“符合标准仅是第一步,要想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企业还需练好‘内功’,推出个性化、精品化产品,增强竞争力。”张德岩说,无刺鳕鱼系列加工产品在国内推出后市场反馈积极,如今公司已成为青岛50余家幼儿园、小学的鱼制品供货商。
“出口转内销并不只是市场空间的转变,更需要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江平介绍,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引导外贸企业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工艺、加强技术创新,有效促进供需对接。
比如,青岛万基万工具有限公司获得“三同”认证以来,产品不合格率控制在1%以内,国内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国内市场份额正逐步超过出口份额。
不仅企业在努力,青岛市场监管部门也积极帮助企业突破贸易壁垒、打开国内市场,推荐“三同”企业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帮助企业研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三同”产品。在渠道拓展上,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培育一批青岛优品和放心消费品牌的优质内外贸商品;依托相关院校共建产教融合电商实训基地,帮助“三同”企业开辟电商线上销售渠道转内销;组织110家外贸企业开展内销推介、出海参展等50余场次活动,促进产销衔接、供需匹配。
“政府部门鼓励出口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等方式,向社会展示其所供产品符合‘三同’要求,提高消费者知晓度、认可度。”青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会秘书长代静说,“尽管如此,国内多数消费者对‘三同’企业、产品仍然不了解、不熟悉,仅靠企业自身很难跨过这一‘鸿沟’,政府要牵线搭桥,加大‘三同’企业及其产品的宣传力度,帮助他们与大型连锁超市、零售批发商、社区市集等加强对接,拓展销售渠道。”
在前期实践基础上,青岛“三同”工程正逐步扩大适用范围,由食品领域向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延伸。“三同”认证这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单个企业的市场空间,更在青岛构建起“内外贸标准衔接、监管协同、服务一体”的生态体系,不断激发内贸外贸活力澎湃的新动能。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