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调理食品加工车间内却是一片凉爽,开片、摸刺、切割、裹粉、整形、速冻……经过流水线上近10道工序,这些来自俄罗斯的深海鳕鱼被加工成各种规格的调理食品,根据订单需求包装出口或内销。
“这条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调理食品,既能出口,也能内销。对企业而言,内贸外销‘两条腿’走路,才是行稳致远之道。”福生公司总经理张德岩说,原本他们的产品全部销往海外市场,如今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近五成。
内外贸产品标准不同,同一生产线上的同一款产品同时进两个市场,如何做到?
作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推动“三同”工作提出要求。2020年9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方案,推动实施出口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三同”)工程。
所谓“三同”,是指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在同一生产企业生产既能满足海外特定目标市场要求又可内销的产品。
作为外贸大市,青岛积极推动实施“三同”工程,重点培育100家“三同”企业发展“三同”产品,拓宽出口转内销“绿色”通道,加速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更好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条生产线衔接两种标准
站在福生公司办公楼一层的企业展馆,记者从大量文图资料中看到这家食品企业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内销到出口再到内外贸“两条腿”走路,始终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行。
走出办公大楼迈进厂房,在冷冻水产品、调理食品等多条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同时赶制来自国外和国内市场的一笔笔订单。张德岩告诉记者,像现在这样在同一个生产车间赶制同样的内外贸产品已是常态。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了各种资质认证审核,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形势好的时候年销售额超10亿元。
福生食品公司调理食品生产线上,工人给鳕鱼片“拍X光片”。吴帅摄
海外市场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兼做国内市场?
张德岩坦言,国内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是吸引企业的重要原因,内外贸“两条腿”走路对公司长远发展更有利。
在海外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张德岩原本对转做内销信心满满,没想到刚试水就“碰了一鼻子灰”。起初公司面向国内市场推出了一款以菠菜为主原料的速食汤产品,产品还没卖出去多少,就因为不符合国内标准而吃了“罚单”。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在产品标准、认证要求上的显著差异,如同一道无形的墙,让企业深陷“内外有别”的困境。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青岛万基万工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砂轮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几年在开拓国内市场时,同样遭遇标准不一的问题。“同一产品符合出口要求,却不一定符合内销要求,导致部分客户投诉、退货,国内市场没打开,信誉度反而迅速下降。”万基万公司砂轮生产部科长金成勋说。
标准难统一、品牌市场辨识度低、销售渠道建设难、消费者偏好差异等,都是出口企业转内销后遭遇的“水土不服”。
“我们推动实施出口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证认可处副处长江平介绍,依托行业组织协会和认证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以食品、农产品领域为重点,通过政策宣讲、认证培训等方式在全市培育“三同”企业100家,其中12家企业的相关产品通过“三同”产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