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招引延链条。围绕全区“3+2”产业集群,精准绘制、持续更新链群图谱,靶向开展“以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三年来,招引落地了飞龙医药等491个填补关键环节、提升链条韧性的优质项目,为产业长远发展积蓄强劲后劲。
要素保障强支撑。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水、电、路、暖、气管网持续完善,土地供给高效精准,融资渠道畅通拓宽,三年来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7.4亿元、争取设备更新再贷款额度39.3亿元,完成供地3100亩,为项目早落地、快建设、速达产奠定坚实基础。
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6家
莱芜区聚焦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纵深突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迈进。
半导体智能光电全产业生态链项目生产车间
科技赋能提升“含金量”。持续开展优质企业攀登倍增行动,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6家、省级以上“小巨人”“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49家。高水平建设创新平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31家。研发投入持续加码,近三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5亿元,年均增长6%。
数字赋能提升“含智量”。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和“工赋泉城”行动,“一企一策”推进产线数控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累计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69家、全区主导产业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泰禾生化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低碳赋能提升“含绿量”。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先后实施了富伦钢铁高强工模具钢等40余个钢铁产业技改升级项目,2024年全区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9.6%,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80万千瓦,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35家,莱芜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9人、青年人才1.4万名
莱芜区聚焦服务优化,推动产业生态赋能提质。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系统优化服务体系与服务效能,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流程再造提效能。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重要抓手,推出24小时企业管家服务,构建咨询、协调、帮办、陪跑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不断擦亮“莱好办”政务服务品牌。
做优生态聚人才。创新实施“平台提升”“暖心服务”两大工程,制定出台人才新政“双30条”,全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平台、畅机制,打造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近年来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9人、青年人才1.4万名。
靶向服务解难题。用好区领导联系服务企业、政企直通车、服务专员等制度,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创新开展“百人助百企”专项行动,实施“十件助企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
力促85个建设类项目提速增效、早日达产
李光辉介绍,莱芜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系统思维抓实“三个统筹”,全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华涛药业有限公司
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全力推动钢铁、汽车等传统企业技改增资扩产,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精准培育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持续提升产业能级与发展韧性。
统筹抓好项目建设牛鼻子和招商引资生命线。以“项目为王、落地至上”为导向,完善“134”项目推进机制,力促85个建设类项目提速增效、早日达产。以“强链补链延链”为路径,聚焦“3+2”主导产业,推行“一链一案一图一表”工作机制,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统筹抓好要素供给保障和服务质效提升。围绕产业所需、企业所盼,强化资金、人才、创新等要素精准供给,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深化“企呼我应、闭环落实”工作体系,畅通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及时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丁梅浩 邢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