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城区西部的长清区,有一座大峰山,为长清、肥城、平阴3区县边沿中心,与肥城山区相连,也称长肥山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同泰(安)肥(城)山区、平(阴)阿(东阿)山区相呼应,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11月,日军步步向济南逼近,济南危在旦夕。在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济南即将沦陷的紧张形势下,长清的魏金三等共产党员决定将长清县的抗日活动重心从县城向农村转移,首先转移到魏金三的家乡——县城南部山区的南坦山阎楼村,他与这里的群众有密切联系,为抗日斗争活动深人、迅速地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1月初,魏金三在此建立中共长清县坦山临时党支部。同年6月成立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11月,将地方游击队整编为长清独立营,魏金三任政委,之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累计作战23次,动员群众2000余人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培养军事干部40余名,输送兵力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
1939年6月,中共长清县委召开由全县60多名代表参加的会议,选举产生了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至1939年8月,全县各乡镇均建立起中心党支部,各区、乡、村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形成了比较巩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泰西地委授予长清县“抗日模范县”称号。到1940年春,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已经比较巩固,长清县的抗日斗争蓬勃开展。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清(峰山)县坚持抗日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诞生在古寺里的人民抗日力量
在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办事处三山峪村北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古寺,这里就是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的诞生地——石峪寺。寺门外空地上竖立着“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旧址”的文物保护石碑。寺庙内建有“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纪念馆”。
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纪念馆内景
1937年12月,日军侵入济南,章丘跟着沦陷。1938年2月16日,李曼村、宋怡翔、方子成等人率领70多名爱国志士,在北三山峪村石峪寺宣布起义,正式成立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李曼村任司令、宋怡翔任指导员、方子成任参谋、陈英任政宣员,章丘人民武装抗日、保家卫国的烽火从这里燃起。至此,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正式成立,揭开了章丘人民武装抗日、保家卫国的序幕。
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