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广场如今是泉城济南的大客厅,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游人如织,盛世安乐。
这里也是济南古城区的核心区域,在广场东北侧的护城河上,有一座南门桥。站立桥上,向南望,远处千佛山青翠如屏,近前高楼矗立;向北看,黑虎泉路上商家林立,一派繁荣兴盛景象。
80年前南门桥北端,矗立着雄伟的济南城墙南门城楼——这也是“南门桥”名字的来源。就是这座城门,见证了发生在87年前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场艰苦战斗。
济南攻击战:抗日初期地方游击队攻打大城市的先例
1938年8月13日拂晓,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攻入了被日军侵占的济南城。这在当时可是一场非常震撼人心的抗日战斗。
《新华日报》1938年8月15日的相关报道
当年8月15日出版的《新华日报》第一版上刊发了题为《我游击队攻入济南》的新闻:“(中央社讯)消息,我方游击队某部两大队,于十二日拂晓攻入济南。敌方兵力甚薄,戒备松懈,未几即攻入东南两门。旋与敌发生激烈巷战,嗣以敌拨兵增多,我游击队乃安全撤至城外。当时敌未敢出城再战,敌死伤极多,恐慌异常。”
不过,这条新闻报道中的“十二日”应该是错误的,因为据其他相关的革命文献记载,当时游击队攻进济南城的时间均为8月13日。
这场攻击战是怎么发生的呢?
1938年1月,曾任冯玉祥部教导总队总队长的抗日爱国志士孟昭进,在家乡邹平县麻姑堂村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孟昭进被推举为总司令。义勇军成立后,发展速度很快。
2月下旬,孟昭进与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取得联系,在邹平县明家集设立了两军联合办事处。两支部队交换抗日情报,互派干部,协同作战。不久,两支部队联合起来攻下了章丘、济阳、莱芜等县城。到了1938年5月,义勇军已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当时山东境内最大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力量。
7月下旬,国民党六十九军军长、山东省代主席石友三和共产党驻六十九军党代表张友渔,在蒙阴县龙亨镇召开军事联合会议。会上,孟昭进谈了攻打济南的想法,得到了张友渔和石友三的支持。会议之后,孟昭进便开始侦察敌情,积极进行进攻济南的准备。
8月13日,“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5000余人与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派出的一个营的兵力一同发起了济南攻击战,并且从南门、东门攻进了济南城。
攻入济南老城区的部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同日军形成了对峙态势。各攻击部队团、营长先后到千佛山向孟昭进汇报战情。战斗中,义勇军得到了广大济南市民的大力支援,他们给前线士兵送去食物,并帮着救护伤员。还有的人家把门板、桌、椅等抬到大街上设置障碍,以阻止日军快速行动。
《原清河区抗战来较大战役报告》
在广大济南人民的支持下,义勇军和游击队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激战三昼夜,歼灭日军500余人、伪军500余人,并使津浦、胶济铁路陷于瘫痪状态,让日军的补给运输受到严重的影响,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14日,日伪军通过空中侦察,调整了部署,向孟昭进游击队和八路军驻地进行反扑。孟昭进指挥部队将战线缩短,并在城关、商埠一带加强兵力,和敌人激战。日军久攻不下,调集飞机向游击队扫射轰炸。因为游击队没有对抗敌机的武器和经验,所以遭到一定损失。当天晚上,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孟昭进决定将部队撤出内城,暂时休整,并将消息通知了八路军。15日,随着攻入济南城内的游击队陆续撤出,孟昭进又命令部队后撤至东西彩石和大小龙堂附近。发现游击队撤退后,济南城内的日伪军利用机械化优势尾随追击,在龙山追上了游击队的后卫部队并发起猛攻。危急时刻,八路军三支队赶到,对尾追之敌进行了突然打击,掩护了游击队安全转移。
战斗结束后,邹平、齐东、章丘的政府机关、学校、人民群众纷纷到部队慰问,举行了庆祝大会,极大鼓舞了游击队和济南民众的抗日热情,充分显示了山东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全民抗战的力量。
孟昭进曾撰写过题为《“八·一三”济南之战》的文章,载于《邹平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10月),详细记述了济南攻击战的经过:
十三日拂晓,云裂天晴。我登山观望,济南市里仍是云雾迷漫,看不清楚。十一时,我在千佛山听到枪声。战斗首先在东关打响,随后南关也打响了。江兆明营冲进东门,在青龙桥附近同敌人展开激战。王德五营从南门也杀进城里,在院东大街遇到了日军主力。西门大街附近,敌人的坦克、战车向王德五营扑来,枪声、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这时,我命令警卫二营从南关西关之间攻击上去,支援王营,战斗更加激烈,我军同敌人展开街道巷战,不少民房起火。东起青龙桥,西至普利门一片火海。
下午二点,张复乾团、宋京山团在杆石桥附近也同敌人遭遇。我部官兵利用房屋障碍各自为战,同敌人周旋战斗。在黄台桥、板桥附近,八路军三支队独立营,中午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又在冷水沟、郭店北山同敌人打了一个下午。
在战斗中,我军得到济南市民的大力支援,有的送水送饭,有的救护伤员,有的扛出门板、桌椅设置障碍,到处是军民一致团结抗战的生动场面。第一天的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晚八点左右,各团长、营长先后到千佛山向我汇报战斗情况。大家斗志旺盛,决心同敌人决一死战。对官兵奋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我给以嘉勉。并令各部利用夜间积极构筑障碍物,堵塞马路,阻止敌人反扑,把伤病员送出城外,抓紧时间休息,以备明天再战。
……
第三天,天气阴沉沉的,敌人调集了增援部队,增加了攻击力量。早饭后,敌人首先向西关、南关我军阵地发射大批炮弹。然后,从商埠西头分三路疯狂地向我阵地扑来。我部抵挡不住,只好撤出战斗。此时,天空忽降大雨,我军便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迅速集结撤出济南。江兆明营、王德五营取道东关南头的舍坊门,顺大小山沟,撤向张家山方向;张复乾团由杆石桥以南撤向兴隆山东南方向;宋京山团撤向八里洼,尔后沿锦绣川东去;我同辛建涛卫队营和王乐之营,随宋团东撤。至此,我参战官兵全部安全撤出。
此次济南之战,杀伤日军和汉奸千余人,使胶济铁路交通中断数日。我军阵亡70多人,伤400多人。营长王风昆(齐河县人)、刘采廷(蓬莱县人),连长李盛堂、毕子先等人,在这次战斗中光荣为国捐躯。战斗结束后,邹平、齐东、章丘的县政府、机关、学校,人民群众组成慰问队,纷纷到部队慰问。六十九军转来了大后方各部祝贺济南战斗胜利的电文,《大公报》《新民报》《民国日报》等报纸也都报道了济南之战的消息。
据记载,八路军部队在配合义勇军攻击济南的同时,破坏了胶济铁路的龙山车站至大临池100多公里的铁路线,炸毁多座大小桥梁,铁路沿线电线被剪,线杆被拉倒,使胶济铁路陷于瘫痪状态。
除了《新华日报》外,这场战斗还有多处明确记载。山东省档案馆馆藏两件相关文献:《清河区五年工作总结》在关于游击战争与武装建设方面指出:“数年来,我们曾三次攻克长山城,一度攻入济南城……”《原清河区抗战来较大战役报告》第一条记录:“一九三八年八月会攻济南城,我袭入东关。”
济南攻击战是在没有正规部队参战的情况下,两支游击队在济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同占领济南城的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场殊死战斗,并一举攻进城内,重创日军,是抗日初期地方游击队攻打大城市的先例,是“山东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在抗日战争史册上书写的一页光辉篇章”。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济南的党组织从积极倡导促成并全力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分赴全省各地参与领导全省多处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从坚持敌后抗战,先后创建大峰山、平阿山区、齐济临商、章历泰边区、邹长抗日根据地,到顽强地开展济南地下工作,济南人民、济南周边的抗日队伍在中共济南地方组织的带领下,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峰山革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