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首席服务、协同创新——青岛打造中德合作新样板

首席服务、协同创新——青岛打造中德合作新样板
2025-09-08 09:18:3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外资之于“青岛制造”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它不仅是资金,更联结着人才、技术、产品、管理、规则、标准等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要素。外资,直接关系到青岛与国际市场最紧密的经贸联系。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中欧经贸持续增温。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平均每天进出口额超150亿元,相当于50年前一年的贸易额。而于外向型经济的青岛而言,德国恰是其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国和主要外资来源地,如何打造好对德合作样板,不仅能助力城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更能为新时代中欧经贸合作、乃至全球经贸合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开放合作标杆。

图片来源:青岛商务

截至目前,德国累计在青投资项目430个,实际使用外资27亿美元。今年1—6月,青岛与德国双边贸易额达119.6亿元,同比增长23.4%。就在9月初,青岛市德国企业圆桌会议邀请了30余家德资企业(机构)代表面对面畅谈,城市在直面企业诉求、迅速回应的同时,也传递着清晰明确的信号:

青岛始终以企业需求为第一导向,始终以高站位、实举措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青岛将携手有意愿、有能力扎根中国的外资外企,共享发展、共享机遇。

01百年互信,打造对德合作“青岛样板”

一个世纪前,德国化工巨头拜尔斯多夫与中国的第一笔业务发生在青岛;在青岛啤酒博物馆,依然可以看到西门子1896年制造的、保存完好的电机。

这些百年合作“活化石”并非简单的陈列品,它们直观展现了青岛与德国合作的历史连续性。正是基于这种市场共识和技术互信,青岛目前已成为德国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430余家德国企业扎根于此,深度融入了青岛工业生态的发展脉络。

青岛啤酒博物馆里珍藏的西门子电机

图片来源:西门子中国

汽车制造领域,采埃孚青岛商用车基地、德国BTT集团独资企业佰特思、紧固件国际巨头德国诺马与一汽青岛等整车企业深度联动;化工领域,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供应商朗盛、全球知名的化工巨头赢创工业集团均在青布局,依托高端原料供给,向上游延伸关键材料研发,向下游赋能高附加值产品创新;现代服务业领域,德意志银行、DHL、赫伯罗特等功能性机构则以青岛为枢纽,搭建起连接中国北方市场与欧洲腹地的跨境金融结算、智慧物流网络。

不难发现,随着市场扩大和新的竞争需求,外资正循序渐进向更多领域延伸。其对青岛青睐并进行战略投放的根本驱动力,仍在于追逐产业机遇与经济回报,而外资于一座城市的“必争之地”也恰恰就在具备潜力的产业领域。

发展活力充沛、创新环境优越、开放优势显著、产业体系完备的青岛,已完成了对自身产业版图的系统化梳理,全速推进建设“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对招引外资而言,这无疑是战略聚焦、资源集中、信号释放。

外资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其关注的不仅仅是短期政策红利,更看重城市产业规划的稳定性与成长性。明确的产业版图本质上就是一种“政策承诺”,为全球优质资本提供清晰的投资坐标。在青岛德国企业圆桌会议上,不少德国企业就表达了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的强烈意愿。

02“赢”商!给外资的“首席服务”

如果说产业机遇是前提,市场容量是基础,那么政策与服务则可将潜力转化为合作的确定性,最终形成外资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

6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对德招商政策》印发,紧接着8月即正式施行。这份长达3年的“大礼包”,最高可给予企业10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而从中德生态园这一微观切口,足以窥见青岛对德合作的务实与诚意。

图片来源:青岛自贸片区

迪拉姆特种设备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就是在今年3月入园的,从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到确认投资意向并完成注册仅用了短短50天,外方代表更是在24小时内就拿到了公司营业执照及印章。

事实上,若将视野由单一园区扩展至整座城市、覆盖全域,这份“首席服务”式外资护航同样处处可见。

对制造业外资项目、服务业外资项目、外资企业再投资给予真金白银的补助与优惠;坚持“非禁即入”,通过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作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取消互联网接入、应用商店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并依托QFLP试点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落户……

这些举措不仅是加速中央省市一系列稳外资政策措施的落地执行,同时也是青岛扩大开放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务实之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青岛开放多元场景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真正做到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帮助德国安德烈斯蒂尔进入政府采购名录,扩大市场份额;帮助德枫丹对接发改部门、三峡集团、中电建等央企国企,协助其参与青岛市海上风电项目;帮助圣戈班安全玻璃对接极石汽车,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帮助贝卡尔特对接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国信集团等本地企业,扩大产品应用场景……

在全球市场中,跨境资本的流动具有风向标的意义。阿斯利康两年内两次追加投资,路易达孚项目以“青岛速度”实现快速落地,这些案例背后都是青岛“实地消除落地障碍”的主动作为,是“营商”致“赢商”的生动案例。

眼下,政策的确定性与服务的温度共同构成了合作深化的“加速器”——青岛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海运口岸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榜首,13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贸易便利化与人才集聚的协同效应,必将进一步强化外资押注青岛的信心。

03创新驱动,共享机遇

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为突破技术瓶颈,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冰箱生产技术,初期产品以“琴岛-利勃海尔”为商标;‌1991年,企业更名为“青岛琴岛海尔集团”,1993年正式定名为“海尔集团”,完成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品牌蜕变。

由青岛最具标志性的龙头企业之一海尔可见,外资于青岛制造的真正价值——以技术及管理溢出,不断加速“青岛制造”的转型与蜕变。

如今,加速追赶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充满机遇,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被赋予了全新定位: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从城市内在发展动能看,青岛也正在历经由制造向智能制造快速升级的进程,这于外企同样是可遇不可求的战略机遇与实践试炼场。

以对德合作为例,从中低端制造到高端产业链,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赛道,推动合作向产业纵深进阶离不开对未来机遇的前瞻布局。青岛正聚焦生命健康、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领域,助推德国企业从“设备供应商”向“创新合伙人”转型。

全球振动控制领域的“隐形冠军”德国隔而固,从青岛建设第一条地铁线路就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已参与8条地铁线路的钢弹簧浮置板减震项目,累计占青岛地铁运营里程的15%以上。未来企业将积极推进与青岛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以科技创新赋能客户服务;博世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专注于生产符合全球领先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共轨喷油器和电控单体泵。下一步将依托母公司的技术优势和战略布局,积极探索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青岛赢创二氧化硅材料有限公司也将继续加大技术投入,推动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图片来源:青岛高新

青岛制造在转型,外资也在“转型”。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共创”,从“产业协同”到“创新共生”,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嵌入产业链,而是主动选择与青岛携手,共同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突破,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中实现共生共荣。

新的机遇与挑战还会接连不断,青岛将随时代而变、随时代而新,以更优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为高水平开放提速。

(来源:青岛广电·回澜听涛)

(责任编辑:寿鹏瑶)
关键词:青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