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屋子、土台子”到高标准教学楼,从“土黑板、碎粉笔”到多媒体“智慧课堂”,从音体美课“放羊”到校园“五大联赛”激情狂飙,再到中高考成绩连创新高实现“反虹吸”效应……放眼济南的千年古县的商河大地,处处都是“教育强县”带来的新变化。
夯基:从“薄弱分散”到“优质均衡”,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跃升
曾经的商河教育,面临“农村弱、镇街散、城区挤”的发展困境。农村学校多是老旧平房,地面铺着沙土,教室光线昏暗,少数村内小学还在用石台子、土台子当课桌;教师上课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音体美”课因师资设备匮乏变成“放羊”课……
“再穷不能穷教育!”为解决发展之需、群众所盼,一场以“三名工程”为引领的“教育强县”变革,于2020年正式开始,一场由“洼地”到“高地”的逆势突围也就此拉开序幕。
2020年,商河集中开工16个教育项目,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学段,总投资36.5亿元,总建筑面积73.4万平方米,投资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创造商河历史之最。此后的两年里,全县首所本科院校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建成招生,优化调整10所初中、27所小学布局。2022年,商河启动教育强县二期项目,投入10.2亿元新建、改扩建12所学校。
如今,行走在商河城乡,标准化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公寓、食堂等一批高标准教学、生活设施相继投用;学校配备了微机室、标准化实验室、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及大型净水设备,教育基础设施实现根本性改善。
针对“接送难”问题,商河推广使用“点对点”校车手机APP,优化交接流程,实现运行轨迹实时监控。目前,全县校车达107辆,运营线路217条,家长通过手机可实时接收校车位置信息,彻底打消安全顾虑。
围绕“午餐难”痛点,商河数十所学校开展集中配餐,并组织家长赴配餐企业实地参观、全程监督,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全面达标,让学生“吃、住、行”得到彻底改善。
提质: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教学改革激活教育新动能
受教育环境、投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曾经的商河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堪忧,升学率不高,成绩分化严重,一部分教师信心不足,家长牢骚满腹,学生厌学自弃。很多学生家长开始“用脚投票”,在高中阶段送孩子外出择校,后来甚至扩展到初中就开始离县求学,优秀生源的大量外流,也加剧了恶性循环。
高中教育曾是商河教育较为薄弱的一环,却最终成为撬动全局的战略支点。面对优秀生源持续外流的严峻挑战,商河高中教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系统性改革。突破口首先对准了教师队伍——推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全员聘任制,打破铁饭碗,激活一池春水。改革评价体系,彻底告别“唯分数论”,建立德(10%)、能、勤(30%)、绩(60%)全方位评价标准,让教书育人的多维价值得以彰显。最具创新性的是打造“学科组核心制”,将教研自主权真正还给教师,让专业的人专注做专业的事。
教改模式在各学校绽放异彩,商河一中推行“一课一研”集体教研,学科组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深度研讨;弘德中学深耕“新高考语文大阅读”教改,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县二中探索艺体生培养路径,小语种教学特色鲜明;县三中构建“一主・两翼・三结合”德育模式,实现教书育人深度融合……
2025年高考放榜日,商河县用一份“历史最佳成绩单”回应了社会各界的期待——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教育生态变革的必然结果。
更令人振奋的是,商河高中成功实现“反虹吸效应”——不仅留住了本地的优质生源,还吸引了周边区县众多学子慕名而来。“以前总想着把孩子送去外地名校读书,现在发现家门口的学校一点不比大城市差!”一位高三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由衷感叹。
以高中教育为“矛头”,商河开始了教研生态彻底重构。打破校际壁垒,建立覆盖所有学科的县级教研中心,形成“多级联动、全域共享”新机制。“主题教研周”成为高中雷打不动的集体活动,“共备、共研、共评”标准化流程让集体智慧在课堂“开花结果”。
商河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是成效显著,2020-2025年,全县累计引进1413名教师充实一线。2020年至今,累计培养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12人(含特级教师2人、齐鲁名师2人、首席技师1人),市级名师及骨干教师36人,171人次获市级以上表彰,形成梯次衔接的优秀教师培养体系,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体:从“边缘课程”到“育人之核”,体育赋能点亮成长新路径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商河,体育不再是“选修项”,而是锤炼品格、激扬生命的必修课。商河以“县级联赛”为引擎,构建“全员参与、分层竞技”的“五大联赛”体系,让运动热情遍布校园。
2024年商河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36所学校的700余名运动员挥洒汗水;2600余名学生参与的开幕式团体操展演气势恢宏。商河校园联赛不断扩容,篮球赛增设小学组,足球赛扩容初中组,跳绳作为新项目亮相,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规模连年扩大。
“放羊”体育课、校园运动会曾是商河学生为数不多的体育活动
联赛“狂飙”带来链式反应,2024年,商河组队参加市青少年足球、篮球、羽毛球、国际式摔跤、拳击、武术套路锦标赛6个大项,斩获3个团体第三、1个团体第四、2个团体第五,以及16个个人冠军、16个个人亚军、13个个人季军。
品牌化发展让校园体育百花齐放。目前,商河足球特色学校增至11所,首批25所体育项目特色示范校涵盖篮球、武术、轮滑等十余个项目。孙集中心小学足球、文昌实验小学篮球先后获国家及省、市级奖项;全县中小学建成运动队300余支,特色体育社团如雨后春笋。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商河打通体教融合“双向通道”,与省、市级训练单位深度合作,近300名体育教师接受专业培训,60余名运动员入选市级梯队。2024年4月,商河籍运动员张金枝、齐梓涵代表中国参加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此前,商河输送的运动员刘云秀获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女子拳击冠军;张金枝、齐梓涵、赵一诺、孙紫宁在2024年中国中学生国际式摔跤锦标赛斩获四金;王光月入选全国U14女足优秀运动员集训队。
为了让“非遗”文化在校园操场绽放光彩,商河县多所学校将鼓子秧歌、花鞭鼓舞等非遗纳入校本课程,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克圣等进校指导。少年秧歌队员多次登上国内外节庆盛典舞台,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铸魂:从“知识传授”到“生命滋养”,德育体系涵养全面培树新人
在许商中学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从事电商工作的家长张先生感慨:“过去总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现在家长、社区都主动参与,为孩子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如今在商河,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合奏的“交响乐”。
2023年,商河被确定为济南市首批“美育浸润”试点县,通过开展系列美育展示活动,推送班级合唱、高水平合唱、朗诵、器乐、舞蹈5项21件作品参加全市展评,让美育之花绽满校园。
全环境立德树人持续深化,宣讲活动年覆盖师生家长已超10万人次。法治副校长进校园,将民法典转化为青少年易懂的“法治课”。
作为农业大县,劳动教育在商河根基深厚,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帮助支持下,全县57所中小学开辟了总面积128.8万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脚下沾泥、手上磨茧”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生动“必修课”,让他们在劳动中懂得感恩、学会担当。
为全方位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商河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的“成长合伙人”,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24小时专业守护。家校社协同机制编织紧密防护网——3所市级家庭教育实验基地、4所“百佳家长委员会”培育学校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家校社同频共振”。
以“教育强县”之变,商河完成了从教育“洼地”到育人“高地”的华丽转身。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从硬件改善到内涵提升,商河正写下县域教育新的时代注脚,托起明天新的希望。
(来源:商河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