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无尘车间看到,单晶硅棒经过截断、滚磨、切片等40余道工序,最终成为12英寸的大尺寸硅片。这款“德州造”硅片满足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对硅衬底材料的迫切需求。这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大突破,正是德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山东有研艾斯的无尘车间
近年来,德州市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政策体系构建、创新主体培育、要素资源赋能三个维度精准发力,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德州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如今,一座“科创+产业”同频共振的活力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政策筑基
“1+1+N”体系织密保障网
“现在有了‘科创十条’和配套细则,从研发补贴到成果转化奖励,都清晰明了,我们搞创新信心更足了。”山东德宜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华的话道出了德州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温度”与“实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的护航。德州市跳出传统的“零散施策”模式,构建起“1+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产学研协同、产业链创新打通“制度堵点”。
在“1+1+N”体系中,第一个“1”是科技强市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科技创新的总体方向;第二个“1”是“科创十条”核心政策,将技术攻关、企业培育、成果转化、金融赋能等创新全链条纳入其中;“N”则是23项配套实施细则,小到研发投入补贴的申报流程,大到科技金融对接的合作模式,从科技人才引育的激励办法到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标准,覆盖了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这套政策组合拳,避免了‘大水漫灌’,实现了‘精准滴灌’。”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田晓静表示。
政策的温度,还体现在“雪中送炭”的精准服务上。在齐河优尼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高效智能环保粮食烘储系统项目现场,企业首创负压高低温一体化设计,研制出单台设备烘干能力超过2000吨/天的系列粮食烘干仓储装备,彻底解决环保问题,大幅提高烘干能力,显著提升烘干品质,产品年服务土地面积超过200万亩,为客户年节本增效3亿元以上。“我们能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准扶持。”企业负责人介绍,作为德州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近三年累计获批各类补贴超1300万元,还通过政府与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联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功攻克多项农业装备智能化“卡脖子”技术,智能温控、粮情监测、脉动排粮等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政策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而是要跟着企业需求走,让企业切实享受到红利。”田晓静介绍,德州市按照“为企业找技术、为技术找企业”的工作思路,一手抓项目征集,一手抓成果发布,广发科技攻关英雄帖,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校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攻关路径。近三年,德州市靶向实施21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科技计划3781个,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200余项,集中攻克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生产等一大批技术难题。如今,政策红利已转化为全市创新的加速度。2024年,德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98%,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含新量”“含金量”持续提升。
主体攻坚
“雁阵”梯队激活新动能
政策是创新的土壤,企业是创新的幼苗,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培育一批有技术、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德州市通过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让创新主体从“单打独斗”变为“雁阵齐飞”。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人才对接、政策解读等“一站式”服务。围绕高新技术企业,采取“量质齐升”策略,一方面开展高新企业规模跃升行动,对年收入1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加强科技辅导、促进升规;另一方面开展规上企业创新提质行动,推动“三无”(无研发技术、研发人员、研发平台)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外部资源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就领军企业,积极对上争取国家、省科技攻关项目,深入挖掘布局一批优质项目,择优纳入省级以上项目申报储备库,使企业可以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实现3年翻番;去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22%,增幅位居全省首位。
德州市不仅注重量的积累,更强调质的提升。一方面,通过“科技副总”制度为企业注入“智力活水”。目前,全市已选派159名高校高层次人才深入企业挂职,500余家企业与287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去年,山东大学副教授董政到夏津县山东鲁控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开展电力电子变压器关键核心高频变换环节的装备研发,指导技术人员掌握电力电子变压器相关电路设计、PCB硬件制作、软件编写等相关技术。在其帮助下,转化“基于状态机的TAB变换器开关管开路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专利技术,产品已应用于国家电网相应配套项目工程,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
另一方面,德州市聚焦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高附加值、产业链核心环节“三高一核心”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提升企业在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中的话语权,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力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升高”补助等惠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要素赋能
“全链条”服务打通中梗阻
“我们作为科创企业,抵押物少,融资困难,多亏了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的及时雨,为我们提供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速了硬质合金锯片等创新产品研发。”山东德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鹏表示。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需要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的“协同作战”。德州市打破“要素分散、各自为战”的壁垒,构建“平台筑基、金融输血、成果落地”要素保障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微循环,让创新要素高效流动。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积极争创高能级平台,优化布局市级创新平台。实施创新平台筑基行动,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4家;健全“达标准入、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市级创新平台1310家,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孵化、产业应用“三位一体”支撑体系。齐河、德城先后获批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齐河高新区晋升省级高新区,全市形成“1家国家高新区+1家国家农科园+1家省级高新区+1家省级农高区”的多层次、多维度创新载体网络。“我们将持续完善科创平台建设机制,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在推动平台量质齐升、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加力提效。”田晓静表示。
在成果转化环节,德州市布局建设21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立“1库2平台3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进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60余项。“1库”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对企业引进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先进成果给予支持;“2平台”即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成果对接、技术评估等服务;“3主体”即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发力,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合力。构建“1+1+1+N”中科院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精准链接中科院科研、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推动优质成果落地德州。
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因“轻资产、高风险”面临融资难,为此,德州市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的新路径。一方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备案的贷款发生风险的,由省、市、银行三者共同承担。今年1-7月份,全市为2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3.01亿元,同比增长112.7%。另一方面,发挥财政科技股权投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股权直投以及“先投后股”“拨投结合”等省级科技股权项目。近年来,累计争取科技股权投资资金6600万元,有效带动各类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聚集。
(来源: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