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共胶东特委在威海天福山发动武装起义,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拉开了胶东抗战的序幕。这支最初仅80余人的队伍,如星火燎原般发展壮大,成为胶东抗日的中流砥柱,铸就了“红色胶东”的精神根基。
“这是‘三军’的第一面军旗,起义时一共有80多人参加了这次队伍。主要是于得水领导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张修己同志发动的农民和于烺发动的爱国学生及进步知识分子。”天福山女子宣讲队讲解员丛金玲说道。
在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女子宣讲队正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天福山起义的历史。
1937年12月24日,80余名起义人员在天福山玉皇庙前集结。理琪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将军旗授予于得水和宋澄。随着三声枪响,胶东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诞生。
“此后,队伍奔赴胶东各地发动群众,力量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1月,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威海起义,成立了胶东军政委员会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队伍规模发展到300多人。2月5日,又决定在文登大水泊建立‘三军’留守处,坚持斗争,其余大部队则西上,开赴抗战第一线。”天福山女子宣讲队讲解员丛金玲说道。
1938年2月,理琪率队攻克牟平城后,在雷神庙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他不幸牺牲,年仅30岁,用生命践行了革命誓言。
天福山起义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更好地传承这份红色基因,天福山女子宣讲队应运而生。自成立以来,天福山女子宣讲队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开展红色课堂、红色文化宣讲近百场,覆盖群众和学生超5万余人。这些工作带动了文登区志愿者加入宣讲教育阵营,共同丰富红色故事的讲述细节和角度,让传承更全面、更有活力。
“我们通过系统梳理天福山起义历史细节,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随时调整讲解内容,同时,联合志愿者开展多样化的宣讲活动,让天福山起义的革命精神通过更丰富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天福山女子宣讲队讲解员丛金玲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