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进京赶考”的淄博琉璃火了一把。暑假期间,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在南6、南7展厅,自6月初开展以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每日吸引超万人打卡。
琉璃不语,华彩千秋。山东作为文化大省,蕴藏着众多底蕴深厚的文化瑰宝。为什么淄博琉璃能出圈?这波流量密码是什么?能给文化IP“破圈生长”带来哪些启示?
走出“深巷”
被大众看见一靠作品二靠平台
一场展览,183件/套琉璃展品,截至8月25日已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相关文创销售额近60万元,参展手艺人订单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没想到淄博不仅有烧烤,连琉璃也是一绝!”在国博淄博琉璃展的相关视频下,有网友这样评价。
此次展览之前,淄博琉璃虽在业内享有盛誉,但对大众而言,其知名度相对有限。
“因为太受欢迎,原定展期两个月,现在已经延期到10月份了。”淄博市博物总馆业务科副科长赵冉说,这次淄博琉璃能被大众看见,一靠作品,二靠平台。
“以文物说话,展品是关键。淄博拥有众多成熟的琉璃博物馆与艺术家工作室,确保了展品的顺利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研究馆员史金说。
“把淄博琉璃送到国博展出,正是想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会说话’的艺术品,读懂山东文化根脉。”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文化、好手艺需要更大的展示平台。”
该展览展品中,现代琉璃工艺品占比达69%。诸如琉璃凤冠、蝴蝶灵蛇花冠等人气作品,充分体现了创新力与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
“国博的办展初衷,就是将淄博琉璃的美呈现给全国观众。”史金说,“展览出圈的原因之一,是这些作品契合了现代审美。”
在山东,需要“被看见”的文化宝藏不只淄博琉璃。放眼全省,临沂柳编、菏泽鲁锦、滕州鲁班锁、青岛贝雕等具备“出圈”潜质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产品比比皆是,走出“深巷”,需要更有效的展示与推广机制。
“我们应当借鉴‘琉璃现象’,推动更多职能部门打开思路,引入专业策展、数字传播、文旅融合等现代文化经营模式,让藏在深闺的文化真正走向大众。”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臧丽娜说。
破圈转化
让静态文化资源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
淄博琉璃的“出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订单。
琉璃凤冠创作团队“00后”成员孙启烨,最近接了个四川单子。对方来自大熊猫保护基地,想把园区内的珍稀植物品种做成可以展示出售的琉璃工艺品。“作品火了以后,很多人通过社交平台找我咨询、合作。”
借着展览热度,琉璃版“簪花围”作者王婧瑶开辟了网络直播的销售渠道。每晚7点半左右,这位“95后”传承人准时现身直播间,介绍自家制作的兰花、向日葵、百合、牡丹等琉璃盆栽。“琉璃花卉适合做不同装修风格的室内摆件,现在每天的直播订单能有十几单,最远卖到了新疆。”王婧瑶说。
除了非遗工艺品,文化的破圈转化还需要更多体验场景以融入大众生活。
“山东坐拥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富矿,但很多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尚待释放。”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说,“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用故事化、场景化的方式,借助科技手段,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