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在曲阜尼山鲁源村,研学游客们穿梭于典雅古朴的亭台楼阁,整个景区宛若一个开放的活态村落,每个场馆和商铺都可以成为古代生活与非遗手作的体验点,让文化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上新”12条研学线路产品,将泰山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等内容融入研学体验。“暑假期间,我们共接待了10个批次的研学团队,共计500多人,市场反响很好。”中铁文旅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徐玫说。
沉淀开发
从“关注度”到“消费力”需要产业思维
“文化热点引爆传播,文旅产品承接体验,文化消费完成价值转化。”臧丽娜一语道破“破圈生长”的逻辑,“文化IP一旦通过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实现广泛传播,就能激发公众的‘出游欲望’,带动相关目的地的旅游热度。再进一步,通过文创产品、实景演出、主题线路等方式进行转化,就能形成消费闭环。”
放眼全国,不少案例为文化IP转化提供了成功范式。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沉浸式唐风场景,将影视流量转化为实体消费;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戏剧艺术诠释中原文化,用高价值体验突破传统门票经济;理塘借“丁真”个人IP,巧妙绑定区域文化与乡村振兴,实现流量向旅游收入的高效转化。
借琉璃展这波流量,能否顺势打造出一个以琉璃文化为核心、融合体验与消费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目前还未可知。从“关注度”到“消费力”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短时传播热点,如果没有后续的体验性开发和产业化衔接,就难以沉淀为持续的消费力。
如何打通从“流量”到“留量”的最后一公里?
“这就需要以深度体验代替简单观光,用创新表达活化静态文化,以产业链思维拓展消费场景,并通过系统运营实现流量与消费的有效衔接。”臧丽娜建议。
政策层面,山东也一直在积极推动。近期,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打造一批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数字化文旅综合体项目,运用沉浸式、数字化手段,活化齐鲁文化。做强“票根经济”联动模式,发布特色演出“打卡清单”和旅游攻略,创新开展凭演出票给予景区门票优惠,以及抵扣酒店、餐饮、购物消费等优享活动,加强演出与文博场馆优质展览联动等。
(记者/唐晓宁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