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青岛地铁垂域大模型、11个智能体及“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在2025年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的“第二届城市轨道交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专场中正式发布。这是继今年4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首发后,国内首个践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智慧融合目标的业主单位核心成果,为城轨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此次发布的大模型,围绕青铁业务场景需求,构建了“1+26”智能应用体系。以城轨行业大模型为技术基座,青岛地铁率先研发了设备维修类、乘客服务类、应急处突类等11个智能体,形成覆盖建造、运行、运维、企管核心场景的L4级多智能体协同体系。该系统通过整合城轨垂直领域核心能力,实现检修排程、故障诊断、报告编写、工单填报等高频应用场景AI化,显著提升了跨专业故障处置与业务联动的效率,为智能体规模化应用筑牢了技术根基。
在实际应用中,以乘客服务智能体为例,已实现“进站帮扶-途中衔接-出站引导”的全程服务闭环。例如,当识别到大件行李乘客时,系统自动分析乘客类型以及实时位置,并调度就近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收信息后,立即前往乘客所在位置提供相应服务。与此同时,大模型还将通过智慧车站系统小模型将乘客服务需求同步至目的地车站。工作人员接收信息后,可精准规划接站点位,服务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
车站运作智能体
据测算,随着智能体场景全域覆盖,青岛地铁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预计到2028年,506公里线网全面建成通车后,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超10亿元。
青岛地铁将加快其他业务智能体的研发及应用,依托城轨行业共研体和青岛市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联盟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应用导向、场景牵引,积极探索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协同共建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战略向更多场景延伸,持续完善智慧城轨生态。
(记者/孙杨、辛鹏 来源:闪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