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国之本,种为农之“芯”。经农业农村部批准,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简称“全国种子双交会”)于9月26日至9月28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同期将举办2025青岛国际种业博览会。三大种业盛会为何同时花落青岛西海岸?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抢抓国家实施种业振兴战略机遇,突出陆海统筹特色,以青岛西海岸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青岛西海岸省级农高区”)为载体,深入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区种业总产值近10亿元,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8.9%,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荣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等15项国家级荣誉。
看基础
拥有承载种业发展的“三大发展平台”
依托青岛西海岸省级农高区,加快建设青岛国际种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与市场导向双轮联动,着力构建“科研-生产-推广”全链条产业发展协同体系。
高水平的展示交易平台。2024年,首届青岛种业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省级农高区成功举办,美国圣尼斯、韩国世农等8家知名跨国企业,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北农等26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参展,展商超过360家,展示五大种业门类3200多种,70%以上为新研发品种,展商层次和展览品类走在全国前列。引进全国“一乡一品”种业振兴展示中心,收录全国名优品种品牌1000多个,打造集展示、交易、结算、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四个中心”,促进种业品牌推广和产销对接。
高标准的园区产业平台。青岛西海岸省级农高区聘请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青岛国际种业创新园规划,以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农高产业综合体为核心,依托张家楼街道、大场镇、六汪镇、藏马镇等4个镇街3万亩土地,加快“一核一镇四基地”建设(“一核”即青岛国际种业创新园,“一镇”指种业小镇,“四基地”指种业会展基地、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生物育种基地、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布局种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生产生活配套、衍生产业等5大板块,聘请58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引进落地未米生物育种试验基地等9个产业化项目,打造种业“保、育、测、繁、推”全链条产业体系。
高规格的创新孵化平台。瞄准国际种业科技前沿,创建种业联合实验室,围绕种业核心领域搭建分子育种实验室、人工智能赋能中心等10个科研共享与孵化平台,联合种业领域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业深化合作,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首批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汇聚展示最新种业科研成果,为种植户、农技人员提供“看禾选种”现场,加速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新区已有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2个种子繁育项目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看实力
集聚支撑种业发展的“两类科教资源”
面向种业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加速引进全球种业科技资源与创新要素,打造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种业人才创新高地。
全力汇聚“国字号”科教资源。青岛西海岸省级农高区引进山东省农科院未来农业创新研究中心,全面整合花生、果树、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机、农业信息等科技资源,集聚200名科研人员团队,搭建5个以上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目前,新区已集聚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琅琊基地等一批种业领域“大院大所”,为种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大力培育“民字号”科创平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目前,新区已建成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海藻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科创平台73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部级22个、市级35个。助力清原集团、聚大洋等种业企业打造5个院士工作站和35个专家工作站;瑞滋集团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13家企业入选青岛市种业阵型企业,22家企业入选青岛市优质种业企业储备库,产值过亿元种业企业达4家,规模以上种业企业达6家。
看优势
种质资源具有陆海统筹最鲜明特色
践行大食物观,深耕蓝海,厚植沃土,积极构建“产学研相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新格局。
培优塑强海洋特色种质资源。发挥新区海洋城市优势,加快发展“蓝色种业”新质生产力,开拓经略海洋新未来。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国家海洋牧场等一批高端平台在新区集聚成势,“灵山岛海参”“琅琊玉筋鱼”“泊里西施舌”“阡里毛虾”等地理标志产品蜚声中外,瑞滋集团海参“参优1号”、卓越集团凡纳滨对虾“海茂1号”等水产新品种获得认定,大菱鲆、金乌贼等制种育种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培优塑强陆地优势种质资源。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96个,建成2处市级和2处区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基地,被认定为青岛市首批茶树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蓝莓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推广“润花1号”“彩麦08”“齐黄34”“裕丰303”等农作物新品种,突破发展康大肉兔、隆铭牛、禽之宝琅琊鸡、胶河黑山羊等畜禽种业,大白菜自主选育品种居全国首位,肉兔配套系、“油亮型”黄瓜砧木等新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培优塑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先进技术。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育种攻关项目,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清原种业在全球首创“基因敲高”等基因编辑技术,获批国家重大育种攻关项目,培育的玉米种子实现我国向阿根廷出口“零突破”;牵头建设山东省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作物转基因安全证书;承担2个国家大豆育种项目,推广的“齐黄34”“黑农531”大豆品种入选2025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虹鳟鱼加快生长。
看环境
聚力打造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新生态
着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引导创新要素集聚企业,营造高效协同创新生态,构建富有特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发挥市、区两级政策叠加优势,用好《青岛市种业促进条例》《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琴岛种子贷”等市级政策,出台《关于建设青岛国际种都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及其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等区级政策,设立1亿元种业专项资金,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种业科技自主创新,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强化种业人才引领。组织全区62家重点种业企业成立全国首个种业人才协会,推动17家高校院所与种业企业深化合作,共建种业人才创新联合体。联系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36名海内外知名专家,组建种业专家顾问委员会,助力种业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种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制定全国首个《种业人才评价标准》,填补种业人才评价体系空白,抢占国际种业人才竞争制高点。争取国家标准委支持,联合香港品质保证局,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精通国际规则、专业能力突出的“种业注册国际标准化师”,以标准引领增强种业发展“话语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营商生态、持续改革攻坚等方面,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企业获得感最强的一流营商环境。青岛西海岸省级农高区总投资20亿元的清原种业总部项目现场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一小时内“五证”齐发,43天建成验收1万平方米的种子加工车间,成为全区首个“拿地即开工”“竣工即办证”的落地案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获得中国专利奖直推名额、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企业认定等方面倾斜支持。清原农冠已在全球申请发明专利2346件,已授权600件,其中海外专利占比78%。
(记者/祁璟 来源: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