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中,着力从多方面夯实基础、破解难题、营造氛围,一是破解“吃饭难”,暖心食堂飘出“幸福味”。
建成农村幸福院49处,每处幸福院均配备多个功能区域,为独居、空巢、75岁以上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营养均衡、口味适宜的“暖心午餐”。针对行动不便或无法前往幸福院就餐的老人,建立“幸福送餐”志愿服务机制,由助老服务队或志愿者定时送餐上门,确保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吃上热乎饭、放心餐。此外,指导幸福院根据季节变化和老人健康需求,定期更新菜谱,推出低糖、低脂等特色餐,满足多样化膳食需要。
二是缓解“看病难”,医养结合打通“最后一米”。
莱山区解甲庄街道推动在南部街道率先建立急救站,打造村级“15分钟”急救圈。由莱山区第三人民医院负责,统筹安排每年为65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身体检查、健康讲座和康复训练等服务;指导村卫生服务站为老人建立健康台账并进行跟踪监测。
三是驱散“孤独感”,幸福院成为“养老驿站”。
幸福院在基本助餐服务外,整合日间照料、健康监测、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元化功能,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白天老人可在此休息、阅读、打牌、聊天,晚间回家居住,形成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指导幸福院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康复训练等活动,使其成为老年人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的“幸福驿站”。指导村委充分发挥村内能人作用,通过组织“婆媳互夸会”“乘凉拉呱”等活动,丰富老人文化娱乐生活;依托村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化大院等阵地,开展“吕剧大舞台”“秧歌走街”“村歌大赛”“露天电影播放”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30余场,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多交流。四是增强价值感,协同治理提升“自我认同”。莱山区注重发挥老年群体的经验与威望优势,将其有效纳入基层议事决策与监督体系。一方面,鼓励老年党员、村民代表充分参与议事,对村务管理实行常态化监督;另一方面,通过指导组织“我来说两句”“大走访、大调研”等途径,引导非党员、非村民代表的老年村民广泛参与村居公共事务管理。同时,充分发挥街道“三同基地”作用,组织学员、夏令营员同老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挥老年人“传帮带”作用,提高其自我认同感,进一步拓宽老年群体参与治理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增强基层民主活力与治理效能。
(来源:烟台民政、莱山区民政局)